文明融合论之:文明融合的四种方式
通过前一章的阐述,让我们知道了,族群内的矛盾斗争推动着族群文明的螺旋上升,族群间的矛盾斗争推动着族群间的文明融合进步,二者共同推动全人类的文明进步。
亨廷顿所说“文明的冲突”的“冲突”,实质是属于族群之间(即:民族与民族之间、国家与国家之间)矛盾斗争方式的范畴,是族群之间矛盾斗争的诸多方式中的一种。
历史告诉我们,除冲突与战争以外,族群间的矛盾斗争还有很多非暴力解决问题的方式。如联姻、联盟、改革、文化交流、商品贸易,等等,这些都是族群间矛盾斗争的形式,也就是文明融合的方式。综合各类斗争形式,文明融合的方式总体上可归为四种:
一是战争式融合。人类历史进程中,随着各个族群人口繁衍增长和向周边扩展,必然与周边其他的族群产生利益的冲突。在缺乏和平协商机制的情况下,以战争来解决问题成为最直接的选项。战争粗暴地撕开了不同族群间的文化壁垒,使两类文明发生强烈的碰撞和融合。特别是一些族群在伟大英雄的领导下,为了满足掠夺的欲望和开疆拓土的荣誉感,不断地向外发动战争,建立起许多伟大的帝国,而在给被征服地区带来深重灾难和文明破坏的同时,也大大促进了文化的交流和文明的融合。
公元前334年,马其顿国王亚历山大率军进攻波斯,开始了历时十年的大东征。经过伊苏斯、高加米拉、吉达斯普河等诸多大大小小的战事,先后征服了波斯、埃及、小亚细亚、两河流域。最终建立起地跨欧、亚、非三洲的亚历山大帝国。这次东征是一次掠夺性远征,对亚洲诸多封闭的文明造成了巨大的破坏,但是客观上也促进了东西方之间的联系。双方贸易往来更加频繁,许多希腊人移民到了西亚,其生活方式、风俗、语言和文字由此传入东方。同时西方也从东方汲取了不少文化养分,希腊与东方文化获得了直接的交流和融合。
秦始皇在10年时间内(公元前230年至前221年),先后消灭了韩、赵、魏、楚、燕、齐六国,结束了自春秋以来长达500多年的诸侯割据纷争的局面,建立了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君主制中央集权国家,实现了交通道路的统一(车同轨),文字的统一(书同文),以及衣食住行、风俗习惯和信仰等的相对统一(行同伦),还有货币和度量衡的统一,总体上就是政治经济文化上的大统一。此次消灭六国,为以后长期的华夏一统奠定了基础,对中国历史的发展有着巨大而深远的影响。从这一点看,秦始皇的千秋伟业怎么说也不为过。然而,我们要看到的是,这种统一是通过战争来实现的,是建立在白起、王翦等猛将的残暴杀戮基础上的,是罪恶式的功业。根据司马迁的记述,秦国统一战争中,仅由白起率领的军队,就斩首近90万众。
历史上的罗马帝国,起源于公元前八世纪的一个微不足道的君主制城邦,经过历代国王(王政时期)和西庇阿、恺撒、屋大维等统帅领导下的对外战争,以被征服地区民族的巨大灾难为代价,建立了西起西班牙、法国与不列颠,东到幼发拉底河上游,南至非洲北部,北达莱茵河与多瑙河一带,拥有多民族、多宗教、多语言、多文化的庞大帝国。空前大的疆域,为各民族经济、社会、思想的交流提供了平台,促进了各个民族、各种文化的相互交融。特别是原来被罗马帝国所歧视和排斥的东方基督教,最后取代了万神教成为罗马帝国的国教。以至于到了今天,基督教仍然统治着西方人的精神世界。
自公元630年初阿拉伯帝国建立之后,作为先知继承者的哈里发们为了巩固自己的统治和满足阿拉伯人对商路、土地的要求,在欧麦尔、阿里、哈立德、穆阿维叶、曼苏尔等统帅和将领的带领下,掀起了长达一百多年的扩张运动,建立了一个地跨亚、欧、非三洲的庞大帝国。在阿拉伯帝国的统治下,广袤疆域内各个迥然不同的古典文明逐渐融合变化发展,就连悠久的波斯文明也被伊斯兰文明所同化。最终于几个世纪后形成了全新的阿拉伯伊斯兰文明,深刻影响着当今世界政治。
近代西方文明,凭借先进的商业文明、工业文明、航海技术和军事实力,展开全球性扩张掠夺行动,先后建立的荷兰帝国、西班牙帝国、大不列颠帝国、法兰西帝国,猛烈地冲击着落后地区的社会体制,使资本主义政治经济体制和近代科学技术得以广泛传播,将全世界纳入西方文明的轨道。当今世界90%以上的国家政治经济体制及观念都源于西方。
二是改革式融合。历史上的一些国家或群体在杰出人物的带领下,基于自身文明程度较低或实力较弱的实际,极力向往先进的文明,大力推进仿效先进文明的改革,以提升本国或群体的政治、经济和军事实力。
中国战国时期的赵武灵王,鉴于国势的衰落,冲破守旧势力的阻拦,毅然发布了“胡服骑射”的政令,号令全国学习胡人,穿窄袖交领右衽服装,骑马射箭。从而建立起一支以骑兵为主体的军队。军队战斗力得到迅速提升,随后灭中山国、攻胡地,辟地千里,成为仅次于秦国的强大国家。
17世纪,俄罗斯沙皇彼得一世,鉴于当时俄国无论在政治、经济或文化教育方面都远远落后于西欧国家的现状,凭借其至高无上的政治权力,毅然决然地抛弃俄国自大守旧的传统,亲自率团出国考察,学习西欧,实行了自上而下的、大胆果断的全面改革,积极追赶西欧文明,让俄罗斯腾空而起,结束了百年来的落后状况,迅速跻身欧洲强国行列。
19世纪的日本,在西方坚船利炮的冲击之下,广大中下级武士和平民成功推翻幕府统治,还政于明治天皇之后,主导日本社会进行富国强兵、殖产兴业、文明开化等三大方面的改革,推动“脱亚入欧”,积极地向资本主义社会迈进。经过20多年的发展,国力日渐强盛,迅速成长为亚洲强国,乃至世界强国,走向对外扩张的道路。
1978年中国启动改革开放的浪潮,以摸着石头过河的勇气和杀出一条血路的魄力,推动中国经济加速融入全球市场经济的洪流。经过40多年的发展,中国从一个相对落后的国家发展成全球最重要的经济体之一,世界上最强大的国家之一。
三是结盟式融合。历史上的一些城邦、国家和地区为了共同抵御外敌,或扩张掠夺,或发展商业等目的,通过某种契约相互联合在一起,形成联盟,共进共退,合作发展。为取得彼此间的信任关系,联合体内部的各成员体都会遵守相同的规范,从而在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达到某种融合,进而实现文化的越来越相似。古希腊时期,以雅典为盟主所建立的提洛同盟和以斯巴达为盟主的伯罗奔尼撒同盟,中国古代的朝贡体系,第一次世界大战时的同盟国与协约国,第二次世界大战时的同盟国与轴心国,都在一定程度上实现了文明的融合。
二战后的联合国,以及世界贸易组织、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冷战时的华约、北约两大阵营,还有当今世界的各种区域性自由贸易组织,等等,都是基于成员单位具有大体相同的价值观念和共同的安全及发展需求,以盟主为主导或平等地相互妥协,制定共同遵守的盟约或协议,从而实现文化、文明的相互交融。
四是交流式融合。除了战争、改革、结盟等由政府主导的比较强烈的文明接触外,不同群体之间还通过民间的商业贸易、文化交流等友善方式,彼此相互影响,在潜移默化中实现各自文明的发展、繁荣和共融,是一种最为温和的文明融合方式。中国的“丝绸之路”便是这种融合方式的典型代表。陆上“丝绸之路”和海上“丝绸之路”,给西方带去了中国的茶叶、陶瓷,以及各种先进的生产技术。中国的四大发明正是通过丝绸之路逐渐传入欧洲。造纸和印刷术对欧洲启蒙运动思想的传播与交流,起到重要的作用。指南针更是为西方大航海时代作出了重要的贡献,火药为新兴资产阶级摧毁封建主义的堡垒提供了强有力的支持。印度的佛教、中东的伊斯兰教、欧洲的基督教也通过丝绸之路传入中国,成为中华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
——摘录自《变局·谋节——新制胜之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