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闭

米哈伊尔·伊拉里奥诺维奇·库图佐夫

作者: 兵事 2021-09-07 22:02:24

米哈伊尔·伊拉里奥诺维奇·库图佐夫

米哈伊尔·伊拉里奥诺维奇·格列尼谢夫-库图佐夫(俄语:Ми-хаил Илларионович-Голенищев Кутузов,英语:Mikhail Illarionovich Golenishchev-Kutuzov;1745年9月16日—1813年4月28日 ),俄罗斯帝国元帅、军事家、外交家。

 

库图佐夫生于军官家庭,1759年毕业于炮兵学校,同年入伍。1774年参加对奥斯曼帝国的战争,头负重伤,失去右眼。1790年参与攻取伊兹密尔的战役。1792年起任驻奥斯曼帝国大使、驻芬兰俄军司令及立陶宛、彼得堡等地督军。在第三次反法同盟战争中任驻奥地俄军总司令,先后在阿姆斯特丹和德累斯顿挫败法军,后因奥斯特里茨战役的失败而遭免职。1811年至1812年率军结束第七次俄土战争,迫使奥斯曼帝国签订《布加勒斯特和约》。1812年,法国皇帝拿破仑发动对俄战争,库图佐夫晋升陆军元帅,重任俄军总司令。他成功在博罗迪诺战役中消耗法军实力。之后制定“焦土战术”,主动放弃莫斯科,诱敌深入。同年底将法军全部逐出国境,获斯摩棱斯克公爵衔。1813年,库图佐夫在追击拿破仑的途中病逝。葬于喀山大教堂。

 

库图佐夫吸取了俄国与欧洲其他国家的军事思想和艺术,逐步形成了一套先进的军事思想体系,如以消灭敌人有生力量为主要目标、集中优势兵力于主攻方向、积极组建和使用预备队、注意鼓励和调动士兵的积极性,并创造了战略防御思想。把俄国军事学术提到更高的发展阶段。

 

                                                 ●中文名                      米哈伊尔·伊拉里奥诺维奇·格列尼谢夫-库图佐夫

                                                 ●别    名                      独眼将军

                                                 ●国    籍                      俄罗斯帝国 

                                                 ●民    族                      俄罗斯人 

                                                 ●出生日期                  1745年9月16日

                                                 ●逝世日期                  1813年4月28日 21时35分 

                                                 ●毕业院校                  炮兵工程学校

                                                 ●职    业                     军事统帅

          ●主要成就                  在俄法1812年战争中击败拿破仑

                                             第七次俄土战争大破奥斯曼帝国

                                                ●出生地                    圣彼得堡 

                                                ●信    仰                    东正教 


人物生平

早年求学

库图佐夫在1745年9月16日(俄历9月5日)生于彼得堡的一个军人家庭。其父伊拉里奥·马托维奇是个军事工程师,于彼得一世在位时入伍,退役时是陆军中将。

 

1757年,库图佐夫被父亲送进炮兵工程学校学习。在父亲的影响下,库图佐夫从青少年起就有强烈的求知欲望和浓厚的学习兴趣。早在孩提时代,他就在家中顺利地学习了俄语、一门外语和算术,并广泛阅读了许多书籍。在学习时,库图佐夫有别于其他不学无术的贵族子弟,他长期刻苦钻研,酷爱历史和文学,具有渊博的军事史和战术知识;能熟练地掌握法语、德语、拉丁语,后来又学会波兰语、英语、瑞典语和奥斯曼土耳其语。

 

库图佐夫特别爱好工程学,炮兵工程学校校长、炮兵总监舒瓦洛夫为此专门发布了命令,称赞他“修业勤奋,外语及数学成绩俱佳”,因此擢升其为工兵军一级技术员,指派他帮助军官教授学生。

 

崭露头角

1759年,库图佐夫学业期满,获得炮兵军士之衔,1761年升为陆军准尉,同年入伍,成为列维尔总督戈利施泰因·别克斯基元帅的副官。不久后,库图佐夫请求到前线作战,于是在1762年被调往阿斯特拉罕步兵团任连长,任职于亚历山大·瓦西里耶维奇·苏沃洛夫(1730-1800)麾下。在职不到一年,成绩显著。同年晋为大尉。曾参加入侵波兰的战争。

 

1631022750464604.png 

第五次俄土战争前后的库图佐夫

 

1764年至1765年,库图佐夫在部队服役,任独立支队支队长。1767年参加新法典编纂委员会的工作。结识了先进的社会活动家,更好地了解了俄国的现实和国家的政治、经济情况,开阔了眼界。编纂新法典的工作结束以后,库图佐夫又回到了军队。

 

俄国沙皇叶卡捷琳娜二世为了控制黑海,进而打通到地中海的道路,扩大势力范围,于1768年对奥斯曼帝国发动了战争(参见词条第五次俄土战争)。1770年,库图佐夫调到驻南方的第一军团,参与此战。在此期间,库图佐夫在彼得·亚历山德罗维奇·鲁缅采夫-扎杜奈斯基指挥的军队中担任参谋,曾参加在坑凹墓地、拉尔加河及卡古尔河等地的决战,表现英勇。任军作战部长(参谋长)时,是军长的得力助手。因作战有功,库图佐夫在1771年晋升为少校。同年因在波佩什蒂作战有功晋为中校。1772年调到克里米亚第2团。

 

1774年7月在阿卢什塔以北的舒马村(今库图佐夫卡)附近的战斗中,库图佐夫亲自冲锋,致使头部中弹,失去右眼。此战后,他赴国外治疗,先后到过普鲁士、奥地利、英国和尼德兰等国。

 

回国后,库图佐夫于1776年起于克里米亚在苏沃洛夫属下工作近6年,被委以组织保卫克里米亚沿岸的重任。1777年晋为上校,任卢甘斯克长枪团团长,后任马里乌波尔轻骑兵团团长。1782年晋为准将,1784年晋为少将。1785年起,库图佐夫担任由他组建的布格猎骑兵军军长。在任该军长和训练猎骑兵期间,他为这支部队制定了新的战术方法,并写成专门的指南。

 

在鲁缅采夫、苏沃洛夫两位统帅指挥下,库图佐夫于十八世纪后半期的俄土战争中所积累的作战经验,对他成长为军事长官具有重要意义。

 

沙场升迁

1631022794443355.png 

库图佐夫像(乔·都乌绘于1829年,现藏冬宫)

 

1787年,第六次俄土战争爆发。战争初期,库图佐夫受命保卫沿布格河的俄国西南边境。1788年夏率领猎骑兵军参加了奥恰科夫作战,再次负伤。后指挥不同的兵团在阿克尔曼、考沙内、宾杰里等地作战。

 

为迫使土军方面停战议和,俄国决定夺取其战略要地伊兹梅尔要塞。1790年12月,在苏沃洛夫指挥下,库图佐夫指挥第6纵队参加了伊兹梅尔围攻战。在土军猛烈炮火阻击下,库图佐夫率先登上了炮台。因土军防守坚固,双方争夺激烈,炮台两次易手,俄军伤亡惨重。接着,库图佐夫又调集队伍,发起第三次进攻。俄军再次冲入炮台,与土军展开肉搏战。在其他纵队配合下,终于歼灭守军(参见词条伊兹梅尔之战)。苏沃洛夫对库图佐夫大加赞扬,称他“树立了勇敢的榜样”。伊兹梅尔战斗胜利后,库图佐夫声威大振。他被擢升为中将,荣获三级乔治勋章,并被任命为伊兹梅尔要塞司令,统辖部署在德涅斯特河和普鲁特河之间的全部军队。

 

1791年,苏沃洛夫被派赴守卫俄国芬兰边境,库图佐夫成为能承担继续进行俄土战争任务的主要将领。接替格里戈里·亚历山德罗维奇·波将金(1739-1791)任联合集团军司令的尼古拉·瓦西里耶维奇·列普宁(1734-1801)上将在很大程度上要依靠库图佐夫,时常请库图佐夫出谋划策。在多次击退企图夺取伊兹梅尔的土军后,库图佐夫决心主动出击,改变不利局面。6月15日,他发起出敌不意的突击,在巴巴达格附近击溃2至3万土军。在7月9日的默钦战役中,库图佐夫根据战场地形和土军防御情况,把部队列为五个方阵。将骑兵置于左翼,猛烈的向土军右翼高地进攻。当土军反冲击时,库图佐夫又将五个方阵列为一直线,置于他的左翼,击退了土军的反冲击。战斗将近结束之际,库图佐夫又以骑兵迂回到土军阵营之后,发动突然袭击,彻底将其击溃。奥斯曼帝国被迫于1791年12月签订《雅西和约》。战后,库图佐夫荣膺一枚二级乔治勋章。

 

除此之外,库图佐夫还是杰出的外交家和政治家。1792年11月,他被沙皇叶卡捷琳娜二世(1729-1796,1762-1796在位)任命为驻伊斯坦布尔(君士坦丁堡)大使。任内解决了一系列有利于俄国的重要问题,并使俄奥关系有了很大改善。

 

他还成功地抵制了西方针对奥斯曼帝国对外政策散布的敌视俄国的影响,使俄罗斯国威大振。

 

1795年2月,库图佐夫任驻芬兰部队司令和监察官,兼梁赞火枪团名誉团长,指挥芬兰陆、海军和要塞部队。

 

1794年9月(一称1795年10月),库图佐夫任陆军贵族武备学校校长。他努力改善军官的训练工作,增设战术、军事历史等课程,重视培养未来军官的军人责任感、无畏精神和主动性。培养了一大批军官,其中许多人成了1812年卫国战争中的出色指挥官。

 

1798年,库图佐夫晋为步兵上将,并成功完成了在普鲁士的外交使命。在柏林仅逗留两个月,就把普鲁士争取到俄国一边反对法国。

 

除芬兰军司令外,库图佐夫先后担任立陶宛总督(1799年—1801年)兼立陶宛与斯摩棱斯克督察署步兵督察官,兼管民政事务,以及彼得堡(1801年—1802年)督军。后又为芬兰督察官,兼管维堡省民政。

  

由于丰富的战斗经验和不断完善的军事理论,到十八世纪末,库图佐夫已成为俄国最有名望的俄国军事长官之一。他抛弃过时的战略和排斥部下主动性的线式战术,在战斗中广泛使用机动灵活的战术。

 

1802年秋,库图佐夫失宠,以“履行警察职责不力”被免职,在自己的庄园闲居。

 

几度起落

· 

第三次反法同盟时期

· 

1631022860497566.png 

库图佐夫画像,现藏于冬宫

 

1804年俄国参加了反对法兰西第一帝国皇帝拿破仑一世的第三次反法同盟,1805年,俄国向奥地利派出了两支军队,库图佐夫任其中一支军队的总司令。8月他指挥的5万俄军向奥地利开进,但奥军尚未来得及同俄军会师,就在乌尔姆战役被拿破仑击溃。为避免单独面对具有极大优势兵力的法军,库图佐夫于10月进行了从布劳瑙到奥尔米茨(今捷克奥洛穆茨)的退却机动行军,并在阿姆施泰滕战败法国元帅若阿尚·缪拉,在迪恩施泰因战败莫尔季耶,使俄军脱离了被合围的危险。这次行军作为战略机动的出色典范载入俄国军事学术史册。

 

库图佐夫原拟将军队从奥尔米茨撤至俄国边界,以便在俄国援军和来自北意大利的奥军到达后,转入反攻。但盟军在沙皇亚历山大一世和奥地利皇帝弗兰茨二世催促下,尚未集结完毕,就转入了进攻。12月2日开始了著名的奥斯特里茨战役。法国元帅尼古拉·让·德·迪厄·苏尔特突击布拉赞高地的时候他在中部指挥1.7万俄军进行防御。虽然法军有奇袭的优势,但人数并不比他多,在2个小时库图佐夫就被打的溃不成军。

 

尽管作为指挥官的库图佐夫在此战中实际失去了战斗指挥权,但亚历山大一世仍认为库图佐夫应对失败负主要责任,罢免了他的军队领导职务,于1806年9月将他降为基辅督军。1808年3月被派往摩尔达维亚军队任军长。因和总司令亚历山大·亚历山德罗维奇·普罗佐罗夫斯基元帅在有关继续作战的问题上发生分歧,于1809年6月被调为立陶宛督军。

· 

大败奥斯曼帝国

· 

自1806年开始,俄国与传统对手奥斯曼帝国再次交战,战争进行到1811年,由于拿破仑与奥斯曼政府达成协议,形成法奥联合攻俄的局面,亚历山大一世不得不起用库图佐夫为多瑙河集团军司令。

 

库图佐夫于1811年4月初到达布加勒斯特任职。库图佐夫到任后,俄军又抽调五个师到西部边境防御拿破仑,他手里实际上只有46000人的兵力,且绵延在1000公里的战线上,而80000土军却集中于一地,并盘踞着一些坚固设防的要塞。库图佐夫认为:“欲使这样一个广大的地区,在每点上都有充分的实力防守,那是不可能的”,决定放弃一条直线全面防守的警备隈形,把俄军集中到多瑙河南岸的鲁什丘克,准备在一点上以优势兵力打击敌人。

 

6月,艾哈迈德巴夏率领6万土军离开舒姆拉要塞,向俄军占领的鲁什丘克要塞展开围攻。库图佐夫指挥4.5万俄军,分为三线配置(前两线为步兵方阵,第三线为骑兵)。22日,土军先发起进攻,骑兵突破俄军左翼防线,库图佐夫亲自指挥俄军骑兵反击,大败土军,最终以损失500人的代价消灭土军5000人,为此后彻底击溃土军奠定了基础(参见词条鲁什丘克战役)。

 

此战后,库图佐夫并不追赶,反倒拆毁了鲁什丘克要塞,故意于7月10日将大约2.6万俄军自多瑙河右岸撤至左岸。艾哈迈德帕夏误以为俄军退却,便在8月29日至30日派遣3.6万人(一称5万)渡过多瑙河,据守斯洛博齐亚西南地域,准备进攻俄军;并将约2万人留在右岸的鲁什丘克附近的兵营,进行掩护。库图佐夫闻讯,先派约1.8万人的部队从正面围困斯洛博齐亚的土军,同时派马尔科夫领7500人绕道渡至南岸,迂回到土军后方,在10月14日发起突然袭击,突入鲁什丘克附近的土军兵营,并用缴获的枪炮向左岸土军猛烈轰击。艾哈迈德帕夏腹背受敌,在当天夜间便逃回逃往鲁什丘克。土军在长期的围困中损失惨重,艾哈迈德帕夏只得在11月25日签署停战书,12月5日宣布投降。(参见词条斯洛博齐亚战役)1812年5月16日,俄国与奥斯曼帝国签订《布加勒斯特和约》。

 

这项条约保证了俄罗斯西南边界的安全,并使奥斯曼帝国不能参加拿破仑对俄国的远征。这是军事和外交上的一个重大胜利,它改善了俄国在1812年卫国战争开始前的战略形势。虽然俄军在对奥战争中战绩辉煌,但由于亚历山大一世对库图佐夫怀有恶感,再次撤销了他在军队的领导职务。

 

卫国战争

1631022901968031.png 

博罗季诺战役前的库图佐夫(中跪者)

 

1812年卫国战争初期,在军中享有很大威望的库图佐夫被召回彼得堡,参加紧急召开的内阁秘密会议,商讨对敌事宜。此年7月,先后当选为彼得堡义勇军和莫斯科义勇军司令。俄军放弃斯摩棱斯克(参见词条斯摩棱斯克战役)后,由于军事局势紧张以及军队和人民的坚决要求,从内心深处痛恨库图佐夫的亚历山大一世被迫于8月20日任命他为俄军总司令。拿破仑在得知库图佐夫的任命时,意味深长地说:“这可是一只‘北方老狐狸’!”库图佐夫在得知拿破仑的反应后,谦逊地说:“我将努力向这位伟大统帅证明:他说得对!”

 

8月29日库图佐夫重返军队。由于敌人兵力占巨大优势,俄军又无后备兵力,库图佐夫不得不把军队撤到俄国内地。拿破仑企图犄仗优势兵力击溃俄军,力求进行总决战。库图佐夫为对付拿破仑这个计划,采取了更加完善的斗争方式,始而零星交战、迂回机动并积极防御,随后转入坚决进攻。得到少量援军后,他决定在莫斯科接近地博罗季诺与拿破仑交战。博罗季诺战役于9月7日开始。拿破仑企图在这次交战中消灭俄军,打开前往莫斯科的通路,迫使俄国投降并接受和约条件,但他未能达到目的。库图佐夫在战局不利的情况下,为保存俄军的战斗力,决定放弃博罗季诺阵地,随后又经过激烈的争论,说服诸将同意放弃莫斯科。

 

放弃莫斯科后,库图佐夫隐蔽地实施了翼侧塔鲁季诺机动,使俄军避开法军突击,集中在塔鲁季诺村地区,切断了拿破仑向俄国南部地区前进的通路,为组织和准备反攻创造了有利条件。他在短期内顺利地解决了一个重要问题:在数量上形成了对拿破仑军队的优势。俄军得到后备军和义勇军的加强后,便积极行动,在所有的敌占区广泛展开游击活动。法军不断被俄军和游击队的小规模战斗削弱,精疲力竭,离开了基地,缺乏粮食和冬装,士气大为低落。

 

库图佐夫(左坐者)与众将商讨对付拿破仑的计划.png 

库图佐夫(左坐者)与众将商讨对付拿破仑的计划

 

库图佐夫在塔鲁季诺的活动是大量而又多方面的:他指挥部队,管理宣布为战时状态的各省,组织后备军补充军队,开展游击运动和统一游击队活动,用正规部队加强游击队。

 

战场上的库图佐夫.png 

战场上的库图佐夫

 

拿破仑与俄国订立和约的企图失败后,于10月19日开始从莫斯科撤退。他原拟挥师南下,取道有粮秣储备的卡卢加地区。但在10月18日的切尔尼什尼亚河战斗和10月24日小雅罗斯拉韦茨的激战中失利,被迫从已被法军毁坏殆尽的斯摩棱斯克大道撤退。库图佐夫组织俄军转入反攻,使拿破仑军队不断遭受正规军和游击队的打击。法军溃不成军,残部在别列津纳河战役被击溃,向边界逃窜。库图佐夫以灵活机动的战略战术,消灭了被认为不可战胜的拿破仑大军。12月22日,在到达维尔诺后,库图佐夫受命全权向人民和军队宣布:“这场战争以全歼敌人而结束。”由于对俄军指挥有方,库图佐夫被封为斯摩棱斯克公爵,亚历山大一世亲自向他颁发俄军最高战功勋章—一级乔治勋章。

  

病逝征途

拿破仑逃走后,俄国境内的法军残部继续退却,库图佐夫则继续追击。1812年12月中旬,法军渡过涅曼河,退出俄国。在是否继续追击的问题上,库图佐夫不反对打出去,但希望充分准备,给俄军以必要的喘息时间。而在亚历山大一世的坚持下,俄军于1813年1月13日越过边界进入西欧,分兵三路进攻法军,重新占领了普鲁士的首都柏林,2月进入华沙。

 

然而,法军赶到易北河,企图转守为攻,并逐个歼灭分散的盟军。库图佐夫命令在各个方向上行动的俄军和普军联合,并向德累斯顿集中。他随部队一起行动,并把自己的司令部移到了西里西亚的本茨劳(Bunzlau,今波兰博莱斯瓦维茨)。在激烈的战斗与宫廷、军队内部的倾轧中,健康严重受损的库图佐夫病情加剧,他在给亲人的信中,经常讲述他的痛苦、疲倦、疾病和忙碌。尽管如此,库图佐夫仍没有向病魔屈服。4月8日,他批准了下一步作战计划。4月10日,他预见到形势必将进一步恶化,于是写信建议亚历山大一世必须尽快向易北河以西集结军队,同时着手解放丹麦和挪威。

 

4月17日,库图佐夫奔赴德累斯顿,途中感染风寒,不得不在本茨劳停留。在此地,他的病情迅速恶化。4月28日21时35分(俄历4月16日),库图佐夫在本茨劳的一幢二层小楼房中病逝,享年67岁。

 

在库图佐夫逝世前不久,亚历山大一世曾来探视。这位长期迫害库图佐夫的沙皇此时却向一个临死的人请求宽恕。库图佐夫听后,回答道:“陛下,我原谅您,但是俄国会原谅您吗?”

 

库图佐夫的葬礼.png 

库图佐夫的葬礼

 

库图佐夫的遗体经香料防腐处理后收殓在锌制灵柩中,于5月8日掩埋在本茨劳以西的一座小山上。第二天运抵彼得堡,本茨劳和彼得堡的全体市民涌上街头,送别这位伟大的统帅。6月25日,库图佐夫被隆重地安葬于彼得堡喀山大教堂内。

  

库图佐夫死后,人们在本茨劳为他建立了纪念碑,碑上的铭文如下:

库图佐夫统帅率领战无不胜的俄国军队到达此地,但就在这里,死神终止了他的光荣事业。

他拯救了自己的祖国,开辟了欧洲解放的道路。

他的英名永存。 

 

主要影响

参与战役

库图佐夫参加过1768年至1774年和1787年至1791年第五次、第六次俄土战争及1805年第三次反法战争。1811年指挥对奥斯曼帝国的作战(参见第七次俄土战争),采取先退一步、伺机反击的战法,打败土军主力,迫其签订有利于改善俄国战略形势的《布加勒斯特和约》。1812年在俄军作战失利情况下出任总司令,指挥博罗季诺战役,重创拿破仑军,后使用“焦土战术”,迫使法军撤出莫斯科,并领导俄军追击法军。 

 

军事思想

1631022999538113.png 

库图佐夫生前的最后一幅画像

 

库图佐夫受彼得·亚历山德罗维奇·鲁缅采夫-扎杜奈斯基和亚历山大·瓦西里耶维奇·苏沃洛夫的影响很深,一般观点认为他是二人的学生。他说自己在鲁缅采夫领导下“开始懂得战争”;对苏沃洛夫的《制胜的科学》等著作曾认真钻研。苏沃洛夫对库图佐夫也十分赞赏。在关于伊兹梅尔之战的报告中说,苏沃洛夫称库图佐夫“走在左翼,但他是我的右手”。除此之外,他也继承了彼得一世(1672-1725)统帅艺术中的全部精华,并成功地加以发展。

 

库图佐夫的部分军事思想与苏沃洛夫和拿破仑·波拿巴有某些共同或相近之处,如:以消灭敌人有生力量为主要目标,而不以夺取城堡为主要目标;每战力争集中优势兵力于主要方向;重视会战的作用;强调保留和及时使用预备队;不拘泥于线式战术,勇于采用纵队和散兵线等。这些表明他善于吸收前人和外人的长处。

 

库图佐夫不仅吸收了俄罗斯优秀的军事思想和艺术,而且到普鲁士、奥地利、英国、荷兰等国考察西欧军队的情况。但他不是简单地接受别人的东西,在作战指挥上,库图佐夫也有独到之处。博采众长,逐渐形成一套较先进的军事思想体系。在拿破仑战争,特别是1812年卫国战争中,他的指挥艺术发展到一个新的高度。特别突出的是:

 

在敌强己弱的情况下,他并不片面强调进攻,而更多地重视战略和战役上的防御,必要时实行大踏步退却,避免不利决战,以便保存实力争取时间,疲惫敌人,改善态势,然后在有利时机转入反攻。在从战略退却到战略反攻的整个过程中,他不是消极防御,而是积极防御;不依靠一两次决定性的会战解决冋题,而是逐步消耗敌人;把大打和小打结合,正面行动和敌后袭扰结合;把几个相距遥远的战略方向的行动统一,达到围歼敌人的总目标。这就是库图佐夫式的战略防御。1805年他首次对拿破仑作战时,曾经实行大踏步的退却,保存了俄军实力,但没有发展到反攻。1812年卫国战争中,他在更大规模上采用这种打法,获得了反攻歼敌的胜利,被认为“充分显示了在反对强敌入侵的战争中战略防御的威力”。

 

库图佐夫的军事思想和军事理论,在俄国军事史上占有重要的地位。

 

历史评价

苏俄方面

1631023037518003.png 

库图佐夫雕像

 

伊兹梅尔之战后,俄国名将亚历山大·瓦西里耶维奇·苏沃洛夫说:他(库图佐夫)表现出高超的作战艺术和非凡的勇敢精神。他冒着敌人的炮火,克服一切困难,爬上城墙,夺取了五角堡。当在优势敌人的压制下前进受阻时,他身先士卒,临危不惧,制服了敌人,在要塞里巩固下来……他虽在左翼,但却是我的主要助手。

 

俄土战争时的联合集团军司令的尼古拉·瓦西里耶维奇·列普宁评价:库图佐夫将军的聪颖和机智不是我用一切赞美的语言所能表达的。

 

19世纪时,俄国贵族资产阶级的官方历史文献对库图佐夫的历史功绩不但没有给以足够的评价,还力图加以贬低,说库图佐夫仅仅是亚历山大一世“天才”计划的有才干的执行者,“令人捉摸不透、像个傀儡”,“是一个老奸巨猾的大骗子,一听到拿破仑的名字就害怕”。

 

19世纪俄国文坛巨匠列夫·尼古拉耶维奇·托尔斯泰在《战争与和平》中认为:而库图佐夫在1812年战争期间,从开始到最后,从博罗季诺到维尔纳,一直表现出非凡的自我牺牲精神,最早洞穿该事件具有的意义,……实际上,像库图佐夫这样的历史人物是很难找到的;他目标始终如一,体现了全体俄罗斯人的愿望,在1812年竭尽全力达到了这一目标。

 

在苏联时期,库图佐夫的军事才能才得到公认。苏联军事科学院对他当时在战争性质上所持的进步观点作了正确的评价。苏联学者М.Г.布拉金在《库图佐夫传》中称:库图佐夫在自己数十年的军事生涯中,经历了许多次关乎国家命运的大战。……在这种力量与智慧的角逐中,当时最有教养的人之一米哈伊尔·伊拉里奥诺维奇·库图佐夫成为胜者。他的巨大天才使他能够担当起政治家、战略家和外交家的重任。

 

苏联学者捏奇金娜主编的《苏联史》评价:库图佐夫在士兵之间也享有很大的威望,他们相信他并且喜爱苏瓦洛夫的学生的纯朴的慈父般的待人态度,因为库图佐夫憎恨普鲁士式的严厉的教练,而关心士兵疾苦。

 

其他国家

各国对库图佐夫的评价不一。在西方,不少评价则相当低,19世纪时已经有人认为他“奸诈、好色,是一个没有魄力的官员”。到现代,如在Napoleonguide上的评分中,库图佐夫比同时代俄军将领,如苏沃洛夫、米哈伊尔·波格丹诺维奇·巴克莱·德·托利、彼得·伊万诺维奇·巴格拉季昂等都低。

 

中国方面则普遍对库图佐夫评价较高:

 

●学者部彦秀在为《外国历史名人传》编写库图佐夫条目时评价:俄国赢得了这次(1812年)卫国战争的伟大胜利,是俄国军队、游击队及全国人民共同努力的结果,而俄军统帅库图佐夫的组织和指挥才能也起了极为重要的作用。库图佐夫巧妙地运用了机动灵活的战略战术,战役的决策和部署中充满辩证的战略思想。他运筹帷幄,指挥若定,在敌强我弱的情况下,实行必要的退却,设法置敌于不利地位,转而进攻歼灭之,表现出一个杰出的军事家、战略家的才能。  

 

●学者吴春秋主编《俄国军事史略》认为亚历山大一世在位时期,“俄军进行的战争很频繁,而涌现的将才寥寥无几。高级将领多属昏庸无能之辈,但也出现了像库图佐夫这样杰出的军事统帅,在俄国军事史上占有特殊的地位”。 

 

轶事典故

大难不死

库图佐夫画像.png 

库图佐夫画像

 

库图佐夫头部两次遭受重创,但都侥幸存活下来。第一次是在1774年7月舒马村(今库图佐夫卡)附近的战斗中,他亲自举着团旗,率领士兵冲锋。战斗中,子弹击中了库图佐夫的头部,穿透了颅骨,从左太阳穴射入,从右眼穿出,却并未伤及大脑。医生们认为库图佐夫伤势严重,无法医治,但库图佐夫却活了下来。

 

还有一次是在第六次俄土战争中,库图佐夫指挥自己的部队担任了守卫沿布格河走向的俄国边界的任务。在攻打奥恰科夫要塞时,土军偷袭布格河猎兵军,两军发生激战。库图佐夫在率部冲锋时身体中弹。子弹打穿头部,几乎是从第一次负伤的部位射入的。医生断定他活不到天亮,但库图佐夫又一次顽强地活了下来,只是右眼开始失明。自此后,他得到“独目将军”的称号。这在有关他的多幅画像中有所体现。

 

艺术兴趣

库图佐夫勤奋好学,不仅学习军事知识,也阅读俄国及外国的文学作品、古典名著。他一生都对文学、艺术、戏剧、国际政治颇具爱好。在彼得堡时,与俄国及外国的演员、作家往来频繁。库图佐夫的妻子叶卡捷琳娜·伊利尼奇娜生活在上流社会,对首都的消息很灵通。库图佐夫经常从前线给妻子写信,打听首都的外交新闻、剧院上演的新剧目,及欧洲著名演员巡回演出的情况等。他还在信中谈及自己的读书心得。

 

关爱女儿

库图佐夫三女伊丽莎白的第一任丈夫蒂森豪森是库图佐夫的副官,跟随他参加1805年的奥斯特里茨战役,并壮烈牺牲。蒂森豪森阵亡之后,库图佐夫强抑住心中的悲痛,写信给在前线不远处的女儿说:

丽赞卡,我心爱的朋友,你的孩子还小,我就是你最好的朋友和妈妈,你要为我们保重自己……赶快到你的孩子们和你妈妈那里去,我也很快就会到你们那儿来。愿上帝保佑你,使你变得更坚强。 

  

为人幽默

据称,博罗季诺战役后,库图佐夫把一篇名为“狼落狗圈”的寓言读给围站在他身旁的军官们听,当读到“你老弟毛色灰黄,我白发苍苍”(寓言中的词语暗指拿破仑的灰色大氅以及他自己的白发),库图佐夫摘下他白色的军便帽并摇晃他那低垂的头。

 


各国军力和装备数据均收集整理自互联网公开资料,如有侵权,及时告知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13205817931 邮箱:490598403@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