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战(psychological warfare)是指战争或对抗性竞争活动中双方心理上的较量。为取得胜利,双方通常都对对方施加心理刺激和影响。具体方法:渗透分化、伪装欺骗、心理威慑、感情伤害、暗示诱导等。需遵循的原则:以己之长,攻彼之短;出其不意,攻其不备;诱使对方麻痹大意;向对方施加精神压力,形成心理负担;涣散对方的斗志及凝聚力等。特点:接受的非强制性、企图的隐蔽性、手段的特殊性、范围的广阔性等。能起到武器或其他装备难以起到的作用。历来受到军事指挥家、战争参与者的高度重视。
利用心理因素配合武装斗争古已有之。中国古代兵法中提到的“攻心”“夺心”“心战”等就具有心理战的含义。中国历史上刘邦运用的“四面楚歌”及诸葛亮的“七擒七纵”等均是“攻心为上”的成功战例。第一次世界大战以后,心理战的研究受到重视,运用更加广泛,许多国家建立了专门机构,组建心理战部队,研究心理战理论,搜集心理战情报,制定心理破坏的政策和方法,考察心理影响的效能,研究并改进心理战技术器材等。20世纪50年代初,西方一些国家对心理战的研究异常活跃,相继成立心理战学校、心理战中心、心理战协调局和心理战委员会等,并发展为专门学科。研究心理战的问题不仅有军事机关,还有大量政府机关、科学研究机关、私人出版公司、大学及各行各业的专家学者。90年代后,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和战争形态的变化,心理战方法更加丰富,手段更加先进,效果更加显著,地位更加突出,对战争全局和进程影响更大。在海湾战争、科索沃战争、阿富汗战争、伊拉克战争、利比亚战争中心理战都发挥了重要作用,有力地配合了其他作战行动。中国人民解放军历来重视心理战,有着瓦解敌军的优良传统,并在长期的军事斗争中积累了丰富的经验。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后,心理战在抗美援朝战争和历次自卫还击作战中发挥了重要作用。20世纪80年代以后,心理战建设的步伐加快,建立了心理战研究机构,出版了一批心理战专著,开设了心理战课程,开展了心理战教育训练。90年代,威慑心理战得以应用,网络成为心理战的新领域。心理战教育训练进入正规化,2001年,心理战训练正式列入陆军军事训练大纲。2005年后,心理战研究发展迅速,心理战理论与实践进入新阶段。主要包括心理战的分类、基本特点、原则和基本要求等。根据不同的标准,可以将心理战分为不同的类型。按性质,分为进攻性心理战和防御性心理战;按层次,分为战略心理战、战役心理战、战术心理战等;按方式,分为宣传心理战、威慑心理战、谋略心理战等;按领域,分为政治心理战、经济心理战、文化心理战等;按媒介,分为传单心理战、广播心理战、影视心理战和网络心理战等。①非强制性。心理战不是以强制手段消灭敌方的肉体,而是以非强制手段影响敌方的心理,改变敌方的行为,具有非强制性。②对象多元。心理战作战对象可以针对敌对目标,也可以针对其他目标;既可以针对个体,也可以针对群体;既可以针对决策层,也可以针对普通民众,具有多元性。③时空广泛。心理战超越了平时、战时的界限,既可以在平时使用,也可以在战时进行。平时,心理战运用于各个领域。战时,心理战贯穿战前、战中和战后全过程,突破了前方、后方的界限。④手段特殊。心理战不以武力杀伤为基本手段,而是以特定的信息和媒介影响和改变敌方的心理及行为。①心理打击与武力打击相融合。把心理战纳入总体战略中,贯穿军事活动全过程,以武力打击为后盾实施心理打击,通过心理打击强化和拓展武力打击效果。②攻防并举以攻为主。在巩固己方心理防线的同时,突出心理攻势作战,综合运用各种手段,先入为主、先机制敌、连续进攻,不断突破敌方心理防线,始终掌握心理对抗的主动权。③多种力量综合运用。适应心理战对象复杂、战场广泛、手段多样的特点,整合运用多种心理战力量,充分发挥现代传媒、电子信息作战平台和特种作战手段的作用,强化整体作战效能。④平时与战时行动相统一。围绕战略意图和实战需要,开展心理战训练,组织平时心理战行动,为战时实施心理战创造条件。宣传上主动进攻,掌握施加心理影响的主动权;以破坏敌方决策者的心理平衡,摧毁其意志为重点;充分了解敌方心理上的强点和弱点;心理影响措施与敌方的思想文化水平、宗教信仰、风俗习惯、语言风格等相适应;加强己方心理教育训练,提高心理战防御能力。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和战争形态的变化,心理战作为总体战略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被广泛运用到政治、经济、文化、外交等领域,心理战力量趋于专业化,体制编制更趋合理,心理战进攻手段不断翻新,心理战防御受到普遍重视,心理战理论迅速发展。
各国军力和装备数据均收集整理自互联网公开资料,如有侵权,及时告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