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阶段工农红军的战术和战役法·第十
出自————《大纵深战役理论》
出自————《西方军事著作》
译者按:本文是A.И.叶戈罗夫1932年5月在工农红军参谋长任上,就红军技术改装后新的战役战术问题向苏联革命军事委员会提出的报告提纲。译自苏联《军事历史杂志》1963年第10期。原编者进行了某些删节。
作者亚历山大·伊里奇·叶戈罗夫(1883-1939),苏联重要军事领导人,1935年被首次授予苏联元帅军衔的五位军事领导人之一。1901年参加沙俄军队,1905年毕业于士官学校,后逐级升至沙俄军队上校团长。曾加入“左派”社会革命党,1918年脱离,加入共产党,并参加红军。国内战争中先后任集团军、方面军司令员等要职。1921年起任军区司令员、乌克兰和克里木武装力量司令员等职。1925-1926年出任驻中国武官。回国后任白俄罗斯军区司令员。1931年7月至1937年5月任工农红军参谋长、总参谋长。此后曾任副国防人民委员、军区司令员。在肃反运动中被逮捕,1939年殁于狱中。
叶戈罗夫长期担任苏军重要领导职务,积极参加了苏联军事学术理论和武装力量建设重大问题的研究和决策,主张建立强大的装甲坦克兵和国土防空系统,是大纵深战斗和战役的主要制订者之一。
主要著作有:《利沃夫-华沙(1920)》(1929年);《方面军的协同》(1929年);《打败邓尼金(1919)》(1931年);《新阶段工农红军的战术和战役法》(1932年);《基辅交战(1920)》(1936年)。
叶戈罗夫在1932年提出的这一报告提纲,反映了30年代苏联军事学术对若干最重要问题的官方观点。随后苏军以该提纲为基础撰写了《关于组织大纵深战斗的:临时指示》,于1933年2月作为守则下发部队。
叶戈罗夫在提纲中强调指出,现代杀伤兵器由于具有强大威力、快速性和远战性,使军队能够同时在敌配置全纵深杀伤敌人。新兵器及其质量和数量上的发展,将按新的思维提出战争初期的问题和确定现代战役的特点。现代战役将由若干宽正面、大纵深的战斗行动构成,其纵深取决于敌人战役配置的纵深,将达到100-120公里。
叶戈罗夫在对战术和战役法的重要问题进行阐述后得出结论:“当代基本问题是同时向大纵深展开战斗行动。这一问题无论在战术上还是在战役法上都是中心问题。”在战术上,解决这一问题的方法,是向敌防御地带全纵深(含炮兵阵地、战术预备队地域)突进。在战役法上,达成此目的的手段,是以得到强大航空兵支援的大量骑兵和摩托机械化兵团大纵深前出到敌人后方,或在没有暴露翼侧情况下向这个后方实施突破。战役应该同时从正面和后方发展。
和一切带有预见性的军事学术理论一样,这一报告提纲当然也有局限性。对此,首次发表该提纲的《军事历史杂志》以编者按形式作了扼要的分析。为使读者更全面地了解该提纲产生的背景及其精神实质,特将该杂志编者按全文译出附后。
一、序言
(一)苏联革命军事委员会采纳的空军和摩托机械化部队建设计划,最近一至两年内在步兵和骑兵部队、兵团实行机械化和摩托化,不仅将根本改变工农红军的组织结构,而且提出了一系列新的战略和战役战术问题。
(二)1933年我们将拥有航空兵军和机械化军这类强大的兵团。就压制兵器而言,我们能够以大量补加袭击兵器(飞机、坦克、火炮等)保障各军突击集群和若干突击集团军,这些兵器使人们能够按新思维提出关于战斗和战役性质的问题。……
二、战术问题
(一)在工农红军建设现阶段,由于军队大量装备最新式的技术兵器和指挥器材,一系列战术问题(进攻、防御、追击等)有了完全不同的行动特点。
现代杀伤兵器由于具有强大威力(航空兵、统帅部预备队炮兵)、快速性(坦克、航空兵)和远战性,使军队能够同时在敌配置全纵深杀伤敌人,这不同于可以表述为逐次压制战斗队形各个疏开部分的现今战斗和冲击样式。
使用这些兵器,是为了消灭所有防御兵器的火力而不管其配置纵深多大,为了分割敌人一部分与另一部分的联系,破坏他们之间的协同动作,将其各个击破。
为对敌人战斗配置全纵深实施突击和冲击,应给各兵团配属;
1、航空兵——用于压制炮兵和击溃预备队;
2、补加炮兵——用于压制步兵、步兵火器、反坦克炮和炮兵;
3、坦克——用于压制步兵火器、炮兵和击溃预备队
遭遇战斗。拥有大量坦克、炮兵和航空兵无疑会影响遭遇战斗的性质。前卫已有可能得到较强的炮火支援——大致一个步兵团可得到3斗个炮兵营(不计团属炮兵),拥有随伴步兵的坦克——大致一个步兵团可得到约一个营。这一切综合起来,将在最大程度上加强前卫的进攻力,使其能够更迅速解决敌人的警戒部队。
拥有战斗航空兵和快速坦克,使纵队首长能够使用这些具有较大远战力和快速性的兵器,对敌人进行首次打击。
航空兵首先“开始”战斗。它将对敌人实施最早几次袭击。它可以自己的行动打乱敌主力纵队,分割一个纵队与其他纵队、前卫与纵队主力的联系。这一目的将通过一些独立支队或大队反复实施的行动达成。
比较有利的做法极可能是:在前卫的炮兵展开后立即让快速坦克投入战斗,以使坦克的行动能够得到足够强大的炮火支援。
无论是炮兵还是快速坦克,其行动目标都应是敌人行军队形中的疏开军队:正在展开的敌炮兵,个别还在纵队中或已成疏开队形移动的营或团。炮兵通常对这些行动目标实施集中射击,快速坦克通常从翼侧和后方实施冲击并将其消灭。航空兵则或者对这些目标,或者对其友邻实施再次突击,以割裂被冲击的目标。
在前卫主力转入进攻之前,应以快速坦克冲击敌人行军队形的个别疏开军队,其原因之一,是步兵由于体力因素来不及与坦克同时展开,而在步兵还成纵队开进之时放过冲击敌人的机会是错误的。
前卫在这些行动的掩护下迅速展开,并与自己的随伴坦克一起冲击敌警戒部队。
在这一时节,主力纵队各团及其配属的随伴坦克将还处于开进阶段,沿急造军路,或沿一些接近路成疏开队形,向展开地区前出。要根据航空兵、坦克、炮兵和整个前卫在这些坦克前出到展开地区前达到的战果,最终将这些团投入冲击。
纵队所有兵力,全部步兵、炮兵、全部坦克(包括此前已参加1-2次冲击的坦克)、全部航空兵,都应参加这一新阶段的遭遇战斗。这种以联合力量实施的突击,应像进攻防御之敌时一样组织(加强远战坦克、远距离支援步兵坦克、直接支援步兵坦克及在敌人后方空降的空降支队),并应导致彻底击溃敌人。
在这里,指挥也是最新颖、最困难的问题。
必须与航空兵的机场保持不间断的联络,看来,在行军中,只能借助于无线电、小型飞机 [ 原编者注:小型飞机是小功率或轻引擎飞机。由于各国力图制造简单、省钱的经济型飞机,这种飞机于第一次世界大战后开始出现。后来,小型飞机,如yT-1、yT-2等,在苏联普遍被当作教练机使用。 ] 保持那样的联络,同时用汽车再进行一次。
必须在地面兵力与空军之间、地面首长与空中的空军兵力之间保持不问断的联络——显然,这里只能通过无线电保障指挥。组织首长、坦克、炮兵和步兵之间的联络时,将使用一切通信工具。与战斗中的坦克联络,通过无线电和战斗车辆(小坦克、装甲车)进行。
必须建立有司令部负责人员参加的大范围首长观察站网,对全正面和全纵深的军队行动进行观察。如果没有安装了收发无线电台的专用观察飞机,这很可能无法做到。首长的特种战斗车辆带联络员与各坦克梯队一起前进,也可提供帮助。
……
三、战役问题
(一)新兵器(航空兵、机械化和摩托化兵团、现代化骑兵、空降兵等)及其质量和数量上的发展,将按新的思维提出战争初期的问题和确定现代战役的特点。
(二)战争初期。敌对双方将努力借助于隐蔽动员方法,尽可能早、尽可能快地调集有助于进入敌国领土、破坏敌人在边境地区的动员和军队集中的兵力兵器。
为此,将使用全部战斗航空兵、摩托化部队和骑兵集团。……
准确确定初期战役的特点是不可能的,但是可以而且应该勾画出各个战役阶段。
航空兵实施空中行动和空投空降兵,与从内部实施的破坏活动相结合,可在400-600公里纵深阻碍铁路输送,重创敌空军和海军,摧毁对敌军进行补给的最重要的军事仓库和基地。
大兵力的摩托机械化部队与骑兵集团和航空兵协同,并在边境交战头几日得到步兵部队的支援,可突人敌国领土。
突入集群的基本目的是:
1、消灭掩护部队;
2、在边境地区破坏动员和击溃新组建的部队;
3、缴获和摧毁敌人建立的战争储备,扼守在任务中被指示为大纵深进入敌国土基本目标之一的、具有战役意义的地区;
4、迫使敌人将展开地区向后方大纵深转移。
突人集群的突人纵深取决于:突人前的兵力对比,与大型水障碍的距离,各地区的工事构筑程度,补给计算数据……
但是必须考虑到,突入集群只可以造成一系列危机,对掩护集团军造成一系列损失,但不可能解决结束战争的问题或使敌人主力遭到决定性的失败。这是战役集中结束后的战役后续阶段的任务。
(三)集中问题。初期集中的情况取决于两个基本因素:
1、航空兵,视其数量和质量状况;
2、将强大突击力和火力与高度快速性结合起来的摩托机械化兵团现有数。
这些因素对工农红军初期集中过程的影响如下:
敌航空兵通过空中行动和机降空降兵群,可在约600-800公里纵深(莫斯科、哈尔科夫一线)积极阻碍运输过程,迫我沿铁路实施机动绕过受破坏地段,或改变运输方向和集中地区。
大兵力摩托机械化部队与骑兵协同,可用地面行动干扰工农红军的运输和集中过程。
在我国边境有水障碍(第聂伯河、斯卢奇河)和许多筑垒地域的条件下,工农红军的铁路运输和展开受地面军队行动破坏的危险性不大。如果筑垒地域平时有守备部队驻守并建立对坦克防御,这种危险性可以排除。
对铁路运输计划、同时也是对第一次战役的展开计划的基本和惟一的威胁,将来自敌航空兵。
因此,集中过程的计划、指挥和保障,具有与世界大战时期不同的特点。这些特点导致:
1、铁路运输计划应该灵活,保证能够在一个铁路运输方向的运行遭破坏的情况下改变运输方向,绕开被破坏地段;
2、按新思维提出修复被破坏铁路段所需的器材储备和放置地点问题。这些器材在平时就应集中在铁路枢纽站和其他可能遭敌人袭击的地点(铁路桥、铁路堑、卸载站附近)。
拥有平时就做好相应部署的强大的航空支队、防空兵器、强大的机械化集群和骑兵部队,是能够不间断地完成集中计划的基本保障。
应该对基本方向的集中过程实施集中指挥。因此,统帅部应负责:
1、指挥铁路机动;
2、通过改变部队装载的地点和时间(在方面军首长指挥区域外)巧妙应付;
3、机动铁路修复器材储备;
4、改变集中和展开地区;
5、通过在各方面军间重新分配兵力而改变部署。
(四)现代战役的特点。现代战役将由若干宽正面、大纵深的战斗行动构成。
现代战役的纵深将取决于敌人战役配置的纵深,后者将达到100-120公里,其中包括在汽车运输帮助下机动的预备队、部署了航空兵(含重型航空兵)的机场、存有战斗器材储备的铁路分配站等。
当前要突破那样的配置会有很大困难,要耗费很多时间。这是因为:
1、由于步兵拥有大量机枪,防御的战术稳定性很高,致使从正面进攻的速度很慢。一般认为,平均每个战役日可在战斗中推进8-10公里,最大限度的数字为12公里;
2、由于在后方拥有预备队,又可利用汽车和铁路实施机动,防御者可更迅速地把新锐兵力调到突破地区,这些兵力可轻而易举地封闭已经形成的突破口。
帝国主义战争 [ 译者注:指第一次世界大战。 ] 中有过很多突破敌人防御地带的情况,但是这些突破只导致对正面的战术突破。没有出现过向纵深发展进攻以将战术胜利变成战役成果的事例。其原因在于没有能够发展突破、在行进中消灭开到的预备队、破坏指挥和补给系统等的快速战役梯队。帝国主义战争的战役法没有证明实施战役突破的可能性(在西部战场)。
为了将战术突破变成对敌人整个防御地带的战役突破,不仅必须使正面发展进攻的速度加快(这点现在可借助于坦克、炮兵、航空兵和借助于军队后勤摩托化做到),而且必须找到那样的手段,这些手段能够使军队在实施正面突击的同时,向敌人较深远的预备队、航空兵和补给部队实施冲击,使其既无法广泛机动这些预备队,也无法广泛机动可能经铁路或借助于汽车运输开到的新锐兵力。需要有那样的手段,这些手段将提供在敌人后方造成严重堵塞从而切断其退路的可能性,并将导致对敌人构成完全的战术“合围”。
这些可能性来自:
1、对现代(现代化)战略骑兵进行正确的战役使用;
2、出现允许迅速突人敌人深远后方的新工具——摩托化和机械化大兵团(机械化军、机械化旅和摩托化师);
3、战斗航空兵得到大发展,并因此获得对配置在敌人深远后方的目标实施猛烈和持续打击的可能性;
4、出现在敌人深远后方广泛使用空降兵的前景。
……
(六)在决定性方向组织战役。组织决定性方向战役(突击集团军)和拟制战役计划的核心问题,是把正面突击与对敌人战役配置纵深的突击正确地结合起来。这些突击的正确结合,将导致尽可能迅速地突破敌人整个正面,合围和消灭占领被冲击的正面地段的敌军,因而将出现新的可能性——向占领其余地段的敌军翼侧和后方发展决定性行动。
在组织战役和使用军队时,必须努力在战役第一昼夜末、最迟在第二昼夜初,使地面军队对敌战役配置的冲击纵深达到以下标准:克服这一纵深将导致完全突破敌人正面。这一纵深通常取决于敌集团军预备队和重型航空兵机场的配置地域。这大致可通过以下组织突击的方式达成。
敌防御体系被破坏后(步兵突人敌配置6-10公里),应派出:
1、摩托机械化部队(机械化军、旅),与航空兵和空降兵相结合,对最深远的目标(补给站、后勤地区等)、集团军预备队、重型航空兵机场实施冲击。
第一昼夜的突人纵深约为80-100公里。各机械化部队应在向敌深远后方的指定目标推进途中,消灭其开到的预备队、退却部队和辎重。
2、骑兵,在航空兵支援下冲击处于较小纵深的预备队和轻型航空兵机场,消灭退却的后勤机构。第一昼夜的突人纵深约为50-60公里。
3、摩托化部队,用以消灭开到或转调到突破地区的预备队,或用以向未受冲击的地段后方进攻,以达到扩大突破口的目的。重型和轻型航空兵为阻止敌人从国家内地前送预备队,应攻击(摧毁)通向突破地区的铁路干线枢纽。打击纵深约400公里。
尔后应同时从正面和后方实施冲击,直至达成完全的战术合围。
敌人一开始退却,集团军即应转入追击。此时,摩托机械化部队和骑兵沿平行道路追击和前出,如果可能,应努力在敌人退却道路上构成“沟壑”。
为了组织那种突击,集团军战斗队形应按以下方法编组:
1、前面为步兵军,战斗配置纵深约为6-8公里;
2、后面,在集团军主要突击方向,配置准备向前猛扑的摩托机械化部队和骑兵;
3、航空兵成梯次配置:轻型战斗航空兵距战线40-60公里,重型战斗航空兵距战线约80-200公里。
(七)指挥。现代突击集团的指挥已更加复杂,其原因是:
1、向敌人后方推进的各种部队,要求他们的行动像在军里一样,不仅在战役开始时,而且在战役进程中和行动第一阶段,都互相紧密结合。集团军司令员应拟制计划表,把所有部队在战斗全纵深的战斗行动联结起来;
2、向敌人后方推进的军队距离远,使与这些军队保持不间断的联络及对其进行补给更加困难。
因此,新的战役样式要求广泛使用无线电、通信飞机和战斗车辆(安装在坦克底盘上)。
密码的使用应该简化并在集团军推广,使密码使用就像平时交谈一样。
组织现代战役指挥的前提条件,是对冲击同一个目标的所有部队的指挥集中到一个人手中。对敌人大纵深内的目标实施行动的摩托机械化兵团、摩托化空降兵和航空兵,由机械化军军长统一指挥。
对敌人集团军后方实施行动的战略骑兵和航空兵,由骑兵集群司令员或骑兵集团军司令员指挥。 [ 原编者注:在这一具体情况下,仍试图将国内战争的经验机械地运用到新的条件,而在新的条件下,航空兵、坦克和炮兵已成为实施大纵深战役的决定性力量。 ] 所有冲击后方目标的部队,不应受分界线的约束。
航空兵在战役开始时按照集团军司令员直接给予的任务行动,而摩托机械化部队和骑兵部队发起进攻后,则作为航空兵集群配属这两种部队。
四、空军
(一)现代航空技术的发展和现状、苏联建立的强大航空基础,保障了我国空军的快速成长。
我国空军已经进人新的发展阶段,由于它具有越来越大的战斗意义,这一阶段要求无论在使用航空兵个别兵种还是在使用整个空军时,都要有新的出发点。
(二)在战争第一阶段,一切现有战斗航空兵(包括海军航空兵和军队航空兵)都应大量集中使用,以实施夺取制空权、瘫痪后勤、破坏动员和军队集中、消灭敌海上兵力的独立行动。
大量集中的航空兵战斗使用的基本原则,应是争取以工农红军空军完成下述任务:
1、掌握制空权,既为了进行袭击,也为了直接捍卫苏联领土,特别是捍卫经济上、政治上和军事上最重要的州、区和中心城市。
2、在某个资本主义国家或这些国家的集团对苏联发动袭击时,彻底破坏其动员和军队的集中,打乱其一系列领域首先是军工生产领域的经济生活。
3、与海军兵力协同,击溃和消灭任何在毗连苏联的海域作战的敌海军。
4、向敌人后方在组织和发展武装斗争方面最积极的地区及敌境内战役上有利的地段,空投摩托化空降兵。
(三)战争过程中,全部轻型战斗航空兵转隶集团军和方面军野战指挥机关,并与地面军队协同行动。重型战斗航空兵通常留在统帅部手中,作为远程航空兵完成独立任务,对敌人政治和经济基地采取行动。
结论
当代基本问题是同时向大纵深展开战斗行动。这一问题无论在战术上还是在战役法上都是中心问题。
在战术上,解决这一问题的方法,是借助于快速坦克、歼击机、炮兵、步兵装甲输送车以及强击航空兵的行动,向敌防御地带全纵深(含炮兵阵地、战术预备队地域)突进。
在战役法上,达成此目的的手段,是以得到强大航空兵支援的大量骑兵和摩托机械化兵团大纵深前出到敌人后方,或在没有暴露翼侧的情况下,向该后方实施突破。这些兵团的兵力(无论是骑兵还是摩托机械化兵)不仅要在敌人后方造成堵塞,而且最好能够独立冲击敌庞大预备队和退却军队。战役应该同时从正面和后方发展。
当代战役指挥的问题,在于使从正面进攻的军队与从敌深远后方进攻和对深远后方进攻的军队正确配合,并不间断地指导这些军队。
应该以预定的有组织的措施,最圆满和正确地解决以下问题:
(1)空军兵力和机械化部队的组织问题;
(2)战略骑兵问题——以技术兵器充分装备骑兵师和骑兵军;
(3)从正面进攻的军队组织问题——在主要突击方向得到补加压制兵器的步兵军。
在摩托化兵方面,目前尚未搞清诸如摩托化师一类兵团的内部结构和供给问题;似乎也没有广泛提出用汽车运送军队的问题。
目前在所有环节和所有军队都还没有解决战斗指挥的手段问题。
各级司令部现行内部结构、司令部人员数量及其指挥手段,还不适应立即向大纵深发展的战斗和战役的组织指挥。应该紧急实行指挥机关的预定改革。
我们只有骑兵 [ 原编者注:这里显然把骑兵当作兵种进行理想化的阐述。 ] 具有按照战役上的新要求行动的一些经验。但是,它也没有与坦克、航空兵和其他兵器协同在敌人深远后方作战的经验。
至于大纵深诸兵种合同战术,以及机械化兵团战术和航空兵大量集中的战斗使用战术,我们不仅没有任何经验,而且还没有在理论上制定新技术和新战役法的基本原则。
这一切,要求我们借助于实验性演习及陆上和空中大演习,立即组织广泛的研究工作。
附录 苏联《军事历史杂志》编者按
本刊编辑部首次摘要刊登的苏联元帅A.И.叶戈罗夫报告提纲必将引起很大的兴趣。提纲对红军在30年代初进行的、与武装力量技术改装密切相关的军事理论科学研究进行了总结。
虽然报告提纲被称为《新阶段工农红军的战术和战役法》,它的内容却包含了一系列战略问题。特别是提纲提出了诸如战略展开、对未来战争初期特点和武装力量使用的观点等问题。
制定这个文件的过程颇有意思。
红军和海军装备新的技术兵器,尖锐地提出了有关武装力量以后建设的道路、有关创立与工农红军技术改装要求相适应的军事理论的问题。由于这件事十分紧迫和重要,苏联革命军事委员会在1932年3月11日召开的会议上,责成工农红军司令部就与工农红军改装相关的战役战术问题写出报告。1932年4月20日,革命军事委员会听取了叶戈罗夫就此问题发表的初步意见,并决定在5月20日专门会议上审议报告的最后方案。工农红军参谋长奉命在此期限前完成报告提纲,并将提纲分送苏联革命军事委员会全体委员。
7月初,报告提纲被分发给各军区司令员、副国防人民委员和各军事学院院长提意见。在收到的意见中,对提纲的基本原则都表示赞同。当时担任乌克兰军区司令员的H.З.亚基尔写道:报告提纲根据军队广泛装备内燃机的情况和航空兵的发展,十分及时地提出了战术和战役法领域的一系列新原则。为了实际检验报告提纲中制定的军事原则,他建议进行多次演习和导演。
列宁格勒军区司令员И.Π.别洛夫认真研究了提纲所写的战略原则内容,指出:这些原则是对苏联军事学说的新贡献。当时担任工农红军军训部长的A.И.谢佳金也热烈支持报告提纲。他在给叶戈罗夫的信中表示,他完全赞同革命军事委员会报告提纲中阐述的战术和战役法基本原则。
报告提纲中阐述的思想引起了广泛的学术兴趣。应该看到,报告提纲写于1932年上半年,也就是写于苏军实行机械化和摩托化的背景下,那时任何一支军队都还没有使用装甲坦克和机械化兵的经验,没有大量集中使用装备着具有崭新战斗性能的飞机的航空兵的经验。
这是一个转折时期,在这一时期,第一次世界大战后确立的许多军事学术原则被认为是过时的,人们在努力寻找与武装力量发展新水平相适应的进行战役和战斗的新样式。同时,抱着第一次世界大战和国内战争经验不放的旧观点也还有非同寻常的生命力。这些观点对制定军事理论起了重要影响。所以,在公布的报告提纲中,除阐述了根据武装力量数量和质量上的发展作出的大胆和正确的结论外,也对武装斗争的特点和各兵种的作用提出了一些当时就已经陈旧的错误观点。
提纲在分析第一次世界大战后武装力量发展的基础上,对战争初期概念提出了新的内容。这已经不是消极掩护动员、武装力量的战略集中和展开的时期,而是具有长远目标的积极行动时期。报告提纲阐述了这一时期军队行动的可能特点。第二次世界大战的经验基本上证明了这一文件提出的原则的正确性。
不过,随后对战争初期实施战斗行动的某些问题进行了修改。30年代中期进行的战略导演和演习经验表明,突人集群无力完成它们在战争第一战略阶段承担的那些任务。它们的编成太弱,又被派到孤立方向作战,这可能导致它们被敌人逐次击溃。于是确定在初期组建突入集团军或突击集团军代替突人集群,随后又认为必须让武装力量整个战略第一梯队去完成各突人集团军的任务。
报告提纲在扼要阐述对战争初期性质的观点后,对苏联武装力量战略集中的一些问题进行了探讨。提纲着重分析了未来战争中的战役特点及各军、兵种在这些战役中的地位和作用。但是,在提纲中可以发现对骑兵的评价过高,尽管早在第一次世界大战时期,军队广泛装备自动武器和航空兵的发展,就已导致骑兵在战役和战斗中的作用明显下降。随着坦克的出现和航空兵成为独立的军种,骑兵作为突击力量的作用实际上已不复存在。
提纲强调对军队指挥的要求已经提高,并指出,“新的战役样式要求广泛使用无线电、通信飞机和战斗车辆(安装在坦克底盘上)”,也就是说,把无线电器材和移动通信器材放到了第一位。伟大卫国战争证明了这些要求的生命力。
报告提纲在探讨战术问题时(公开发表的材料仅刊登其中的遭遇战斗部分),特别规定了航空兵和装甲兵在突破敌防御全纵深的进攻中的使用方法。
坦克与诸兵种合成兵团协同作战的大致方式被规定如下:
在进行炮火准备后,远程坦克作为步兵军长或师长的兵器开始行动。这个坦克群应在敌人配置纵深压制炮兵、指挥所和预备队。紧随其后冲击的是远距离支援步兵坦克——师长或团长的兵器,它们应压制敌步兵在防御纵深内的火器。最后,与步兵一起前进的是作为步兵连长兵器的直接支援步兵的坦克。每个步兵军在进攻中都能得到统帅部预备队1个坦克旅和2-3个坦克营的加强。
但是,苏军在30年代末不得不进行的战斗行动,迫使人们重新考虑使用坦克的这种程式。
防御中反坦克兵器密度不断增大,使远程坦克无法在敌人大纵深配置中独立作战。远程坦克、远距离支援步兵坦克在多数情况下没有带来好处,却常常遭到很大和不必要的损失。
炮兵远战性的增强,强击航空兵和轻型航空兵的组建,使苏军能够更加有效和更可靠地在全纵深压制防御的战术地幅。所以,在伟大卫国战争开始后,只建立了直接支援步兵坦克群与步兵协同作战。
报告提纲最后得出的结论,扼要反映了30年代初苏联军事理论关于进行战斗和战役及苏联武装力量建设组织原则的观点。
A.И.叶戈罗夫报告提纲的发表,在苏联军事理论发展史上又掀开了一页。
所发表的文件现存于中央国家苏军档案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