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闭

“荣民”在台湾的晚年境遇是怎样的?晚景凄孤

作者: 兵锋 2025-01-08 18:23:31

1950年代,为抑制军队眷属人数的增加,减轻政府的财政困境,在“一年准备、二年反攻、三年扫荡、五年成功”的口号,当局规定所有军官士兵在未达28岁以前不准结婚,所以大陆撤台的军人普遍都是晚婚。

那时的“荣民”们都会清晰地记得,蒋介石曾多次向他们允诺:“一定带你们回去”,在那幻想“反攻大陆”的岁月中,每一名士兵都领到了一张“战时授田证”,台湾军方告诉他们,等到“光复”了大陆,每个人都能够凭借那个“战时授田证”领取一块土地。

1960年代,蒋介石反攻大陆的希望逐渐渺茫,军人开始有了落地生根的想法。然而,他们大多都收入极少、生活漂泊不定,加上语言不通、生活习性或族群等因素,愿意嫁给他们的本省籍人并不多,还有部分外省籍男性在过了适婚年龄后,向本省穷困家庭买“童养媳”来照顾自己。

 

1736331802954454.png 

 

等到蒋经国时代,“反攻大陆”正式成为了历史,“荣民”们将那张“战时授田证”都换成了十几万元的台币补贴。

两岸开放探亲后,不少迈入迟暮之年的老兵,跨海迎娶足够当自己女儿或孙女的大陆配偶,或东南亚籍配偶,相伴度过晚年。但因为在部队时待遇微薄且结婚限制严苛,退伍后又跟台湾本省人“语言不通”,有许多“荣民”们等到老了也都还是光棍汉。至今在台湾各地的“荣民之家”中,还能看到不少年老依旧单身的“荣民”孤独终老。

因为很多“荣民”只能靠微薄的退休俸禄生活,没有能力娶妻,一生戎马却没有体验到爱情与家庭的喜悦。一些中年女子看到老兵暮年生活孤单寂寞,就从做干女儿开始,或者说是“小伴”,用自己身体换取老兵晚年情爱,最后为老兵送终,待老兵走后,再在他们的朋友圈中,寻找下一个目标,这些女人因此被称为“收尸队”。更突显了“荣民”晚景的凄孤。

随着岁月的流逝,当年的60万大军,如今的年老“荣民”已经逐渐淡出了历史的舞台,但一则辱骂的视频又将他们推上了风口浪尖。他们中的大部分人,青壮年时代孤身赴台,直至年老晚景凄孤,这是历史的悲剧。但受惠于他们的牺牲的人,不提感恩,如此恶言相向的言行,在台湾社会族群撕裂的背景之下,更显得如此刺目。


网友评论
0 条评论 / 0 人参与

各国军力和装备数据均收集整理自互联网公开资料,如有侵权,及时告知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13205817931 邮箱:490598403@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