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闭

“猫耳洞”是怎样的存在?上世纪,曾被中越两军广泛使用

作者: 佣兵 2023-02-06 18:24:38

“猫耳洞”是指一种跟猫耳朵形状相似的防炮洞、防空洞,是一种军事上供单兵或少量士兵作战用的防护工事,能够有效减少敌方猛烈炮击带来的伤害。由于这种防御工事在上世纪七十年代的南疆反击战中被中越两军广泛使用,进而被国人所熟知,其也化身为一种铁血坚忍的精神事物。

 

1675678933241077.png 

 

“猫耳洞”的叫法是中国人自己创造出来的。我国使用猫耳洞的历史也很长,在抗战中广西湖南的山地战中,由于日军炮火猛烈,我们也大量使用过。桂军以及中央军都曾利用这些工事重创过日军部队。在解放战争时期,战士们便曾利用木头等材料在战壕侧壁、山坡阳面侧壁开挖的猫耳洞,有效地抵挡了国民党军的疯狂。

抗日战争期间,发生在一九四零年的关家垴战役,八路军以四个团的优势兵力试图将被包围着的日军歼灭,但结果是不但没有将阵地攻克下来,反倒死伤惨重。事后对阵地进行调查的时候,仔细查看了日军的临时工事、暗堡掩体、火力配置。发现日军挖了非常多的“猫耳洞”。他们依托关家垴北面的断崖,在山顶平地上修筑了面向南坡的大批小型临时防御工事跟地道。

 

1675678952357917.png 

 

而且还在对面柳树垴上修筑了大量猫耳洞,不但防御了八路军的炮弹,还形成了制高点以及一个个死角的火力点,用土工作业给阵地战技术落后的八路军上了一课。因此,日军善于利用地形、善于构筑工事、合理配置火力的实例,令身经百战的八路军将领很受启发。在精细地研究跟探讨了柳树垴、关家垴的日军土工阵地以后,八路军学习到了猫耳洞的战法,而后自己再研究演进,经历了之后的解放战争以及抗美援朝的考验磨合以后,后来的南疆猫耳洞便诞生了。

大多数的猫耳洞洞内的生存环境都极为恶劣,其艰苦程度远超一般人的想象。通常情况下,猫耳洞构筑在堑壕或者交通壕的两侧,拱形的半圆门,高约一米余,宽则几十厘米,纵深长度不等,小则仅供一人容身,大则可纳三五人。有些体型大的士兵都很难爬进去。就算费力爬了进去,他们也只能蹲着或者躺着,是无法站立的。

 

1675678963472709.png 

 

长期保持一个卷曲的姿势对于人的生理承受能力也是一个非常大的挑战。且中越边境地区属于热带季风气候,终年高温,分干湿两季。在漫长的雨季期间,整月都是阴雨连绵,雨水则会通过土壤、岩石缝隙渗进猫耳洞里面,使得猫耳洞中异常潮湿。有的猫耳洞由于排水不畅,积水有时能够达腰深。因为降雨不断,积水也长期不退,在里面的士兵因为长时间都泡在里面,有的皮肤都已经泡烂了。

跟潮湿相伴的还有高温,因为洞内根本就不通风,所以其中的温度经常会高达四十度以上,非常地闷热。待在这样的环境里面,人的衣服永远也不会干,不管什么时候都可以拧出水来,皮肤也一样永远都是湿的。等到了旱季的时候,猫耳洞便会出现严重缺水。因为地方火炮进行的封锁,补给也很难送到猫耳洞中。等时间久了,士兵便会缺少足够的饮用水,便只能够喝雨季的时候所储存下来的少量雨水。

 

1675678975108315.png 

 

要是单独的潮湿闷热倒也能咬牙忍受的话,那么洞内污浊不堪的空气,霉菌味汗酸味,夹杂着说不出名堂的腥臭味,完全是污浊不堪,几乎置人于窒息;更为可怕的是各种热带昆虫的疯狂侵袭,蝎子、蜈蚣等狼狈为奸,恶毒的蚊蠓专门袭击虚脱发黄的皮肤,被叮咬处眨眼间肿胀起包,遇水发炎,溃疡腐烂,不时地流出脓液,疼痛钻心。

而且,在见不到阳光的潮湿高温环境当中,很容易繁殖出细菌,待在其中的士兵也很容易便会感染上严重的皮肤病。先从湿疹开始,接着便会发展到皮肤溃烂,轻者瘙痒难忍,抓得皮肉都烂了还是不解痒;重者全身溃烂,皮肉跟衣服粘连在一起,一扯衣服就粘掉一片皮肉。除去那些,还有山老鼠肆虐,骇人的蟒蛇(有时为毒蛇)、蜥蜴也时常光顾。

 

1675678987898307.png 

 

条件艰苦的猫耳洞是在物资不充足以及科技水平不高的条件下的一种无奈之选,在保护了士兵们生命的同时,也给他们的心理生理带来了巨大的伤害。之后,随着科技水平以及物质条件的改善,猫耳洞也逐渐退出了历史的舞台。


网友评论
0 条评论 / 0 人参与

各国军力和装备数据均收集整理自互联网公开资料,如有侵权,及时告知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13205817931 邮箱:490598403@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