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九四五年四月,苏军集结了白俄罗斯第一跟第二方面军、乌克兰第一方面军,共270个师约二百五十万的兵力,对纳粹德国的首都柏林发起了最后一场合围歼灭战。这场战役持续了近一个月时间,苏联最终以伤亡三十多万人作为代价,把苏联的旗帜插在德国国会大厦楼顶。
一九四五年的德国,基本上是败局已定的了。斯大林只需要将柏林围困住,再进行轮番的轰炸,这样便能够将德军拖死。那么为什么要选择强攻进城,最后得到伤亡三十万人这般惨重的代价呢?
首先,苏联为了能够得到更多的胜利果实。苏联在抵御德国入侵的卫国战争里面,他们国内的各种基础设施基本上都被德军破坏掉了,更是付出了千万人口的代价。所以即便是苏联获得了战争的胜利,他们也还是会元气大伤。
想要最大程度止损的话,便需要将柏林攻占下来,得到瓜分资源的主导权。在斯大林看来,其中能够获得的最大的好处便是可以抢占纳粹德国的军事、科技成果,帮助苏联在这些方面得到突破。不过在后来,一大批真正掌握核心技术的科学人才被美国带了回去,苏联带回去的只有成品。
事实上,当时德军的高层里面已经有了投降的声音,他们那时的后勤补给被完全切断了。所以即便苏联没有进攻,德国也已经撑不了多久时间。而且虽然德国还有八十万的军队在柏林镇守,不过那些士兵很多都是刚招募没多久的新兵,更是有不少的老弱残兵,凭借他们是很难将柏林守住的。
只不过对于德国来讲,他们更想要对英美投降。毕竟从意识形态这个方面去看,德国跟英美是更加接近的。而德国在此前侵略苏联的时候,双方便结下了深仇大恨。要是跟苏联投降,他们要面对的就是苏联的报复。所以在德国正式投降以后,便出现了一些部队拼命向西线赶,争先恐后地向美军投降的奇景。
其次,战机稍纵即逝。虽然在盟军的内部会议上,苏联争取到了针对柏林的优先攻击权。不过有一点很重要,苏联跟英美有着根本的不同,他们此前能够组建成临时同盟,只是因为有共同的敌人。眼看着纳粹德国即将战败,他们这个同盟自然也会加重对对面的防备之心。
国际社会上,可以说条约几乎不具备什么限制力。像是一九三九年苏德两国所签订的《苏德互不侵犯条约》,就在两年以后被撕毁了。所以尽管苏联军队距离柏林更近,不过英美联军同样不远。苏联担忧对方会先行一步去攻打柏林,将脸皮撕破跟自己抢夺胜利果实。
而且那时的德国其实还没有到穷途末路的时候,即便不看柏林八十万的守军,在德国境内还有百万之数乱战的部队。在看见柏林被围,自然都想要去回援。因此苏联若是在这时犹豫了,柏林的德军很有可能会更加强大,那时所要付出的代价会更大。
最后,给丘吉尔展现自己的力量。自丘吉尔上台以后,便将苏联作为欧洲的头号大敌。而且在丘吉尔的眼里,斯大林是比希特勒更加危险的存在。二战还未开始的时候,德国先后将奥地利以及捷克斯洛伐克部分地区吞并的时候,斯大林便已经嗅到危险,便想要跟英法两国缔结盟约。不过因为有了以丘吉尔为首的仇苏派强烈反对,最后没有成功。后来斯大林又跟德国签订了协议,将波兰闪电瓜分了。
苏德战争的时候,希特勒放出过消息以将盟军集团分裂。主要内容就是丘吉尔其实一直都保存着实力,在德国被击败以后,二战结束以后,丘吉尔就会趁着苏联损失惨重的时候,对苏联发起进攻。
这个离间计看着不是那么高明,不过因为苏英两国之间本就存在隔阂,斯大林也是对此半信半疑。于是为了让英国人安分下来,抵达林就派兵对柏林发起总攻。以此跟丘吉尔表示,此时的苏联还是十分强大的,如果真的要搞事,就要好好掂量。
各国军力和装备数据均收集整理自互联网公开资料,如有侵权,及时告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