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都知道,三大战役指的是辽沈战役、平津战役还有淮海战役,正是这三场战略大决战总共歼灭了154万的敌人,这对解放军取得最后的胜利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不过还有战役的歼敌数量,比这三大战役其中任何一个都多,那便是西南战役。
在西南战役里面,第二野战军主力在第一野战军、第四野战军各一部配合之下,五十七天的时间便消灭了九十多万的国军。这一歼敌数量可以说是跟辽沈战役还有平津战役的总和差不多了。那么有着如此辉煌战果的西南战役,为什么没有入选到三大战役当中呢?
首先便是跟那三大战役相比,西南战役遇到的抵抗是最弱的。辽沈战役的时候,四野在塔山跟黑山都遇到了严重的考验,尤其是塔山,那时要是没有守住的话,整个战役的结局都有可能会受到影响,所以林彪更是表示:我不要他的伤亡数字,我只要塔山!
在平津战役的时候,我军在新保安同样遇到了比较大的考验,傅作义的王牌35差点就被跑掉。要是真的让35军成功逃脱了,那么傅作义很大概率会继续负隅顽抗。还有淮海战役尽管取得了最终的胜利,但是三野同样付出了非常大的代价,就碾庄一战便有六万多人的伤亡。
再回到西南战役,跟三大战役相比,没有出现什么过于激烈的战斗。大多数的时候都是二野在追着敌人跑,相对来讲打得比较轻松,最后是以两万多人伤亡的代价歼灭敌人九十多万。尽管歼敌数量确实很客观,不过因为敌人的抵抗不强,西南战役里面很少有经典的战例,所以也就无法列入三大战役当中。
其次便是跟把三大战役相比,西南战役没有战略决战的性质。在三大战役当中,最先开打的是辽沈战役,尽管在兵力方面东野是占有优势,不过东北国军那边有新一以及新六军这两大王牌坐镇,有很强劲的实力,还有廖耀湘、卫立煌和郑洞国等名将进行指挥,并不是很好打。
而且,华北的傅作义手握重兵,随时都能够对东北国军进行支援,从这一点来看,辽沈战役其实是一场胜负难料的战役。平津战役虽然要轻松一些,不过傅作义的军事才能很是突出,曾经在解放战争当中给华北野战军带去很大的麻烦,又有全美美械装备的王牌35军,并不好打。
淮海战役就更为艰难了。前面的辽沈战役以及平津战役,在兵力上面解放军是有着绝对优势的。而淮海战役则是我军六十万对阵国军八十万,比对手少了足足二十万的兵力。而且蒋介石为了把这场战略决战打好,将包括第五军以及第18军在内的嫡系精锐全部派上了战场,国军名将杜聿明、邱清泉、胡琏还有黄百韬也都悉数上阵。这是一场实实在在的硬碰硬的决战,谁也不敢说我军有必赢的把握。
不过解放军最后还是赢得了这三场战略大决战的胜利,辽沈战役解放了全东北,平津战役解放了华北,淮海战役是将蒋介石最后的精锐给扫清了。可以说,在三大战役结束以后,解放战争的结局基本上就已经是注定了的,解放军赢得战争的胜利也只是时间的问题。
西南战役爆发的时候,虽然说国军还有上百万的部队,不过他们大多数都是被我军多次打击的残兵败将,士气非常低落,他们的战斗力也不能跟三大战役之时的国军相比。而且在这个时候,国军的名将要么是战死了,要么是被俘了,基本上都已经损失殆尽了。
对于这种大势已去的局面,很多国军将领都纷纷选择起义,就像是卢汉在云南起义,刘文辉在西康起义,邓锡侯和潘文华则在四川彭县起义。战后统计,西南战役当中有四十多万的国军起义,投诚的人也是有95000多人,这样的情况在三大战役里面是从来没有过的。
不管是从战役的难易程度或者是对解放战争全局的影响去看,西南战役都难以跟三大战役相比。所以虽然西南战役的歼敌数量是排在首位的,不过还是无法成为三大战役之一。
各国军力和装备数据均收集整理自互联网公开资料,如有侵权,及时告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