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陇集团”,很多人对这个词比较陌生,在历史课本上面也是少有提及,不过在涉及到隋唐两个朝代的历史的时候这个词就会经常出现。从字面上来看这就是一个组织,这个名称并不是那时的人命名的,就跟贞观之治加上开元盛世这段时间被后世称作“盛唐时期”一样,“关陇集团”是后来的学者提出来的一种说法,把北魏时期的主要籍贯位处在陕西关中以及甘肃陇山(或称为六盘山)附近的门阀军事势力叫做"关陇集团"。
这虽然是一股新兴势力,但是其具备的能力以及影响力都非常大。北周取代西魏、隋朝取代北周以及唐朝取代隋朝,这三次朝代的更迭背后都有“关陇集团”的身影。从南北朝开始再一直影响到了隋唐时期,控制了好几个王朝数百年时间。
那么“关陇集团”是怎么出现的呢?
西晋晚期阶段,五胡乱华,五胡也就是指匈奴、鲜卑、羯、氐、羌这五个少数民族,北魏就是鲜卑侵入中原之后建立起来的政权,定都在平城,也就是现在的陕西大同市。
且对中原蠢蠢欲动的外族不单单只有这五个,在北方的草原上还有柔然的存在。鲜卑是游牧民族里面最后一个崛起的“正统皇室”,这么一来理所当然的就被柔然盯上了,而且他们的地理位置上又是相邻的,就更受柔然骚扰了。
所以为了保障首都的安全,北魏道武帝拓跋珪设立了六个军镇,合称“六镇”来进行抵御,当时里面的将士不乏贵族阶级,被重用了,可谓是有无限的风光啊。
就是存在了这样的“六镇”,为后面“关陇集团”的萌芽埋下了一个伏笔。
历史的发展某种程度上有其一定的必然性,“关陇集团”真正出现的原因是在朝代进行更迭的时候政策方面的需要。宇文泰为实现“汉化”所采取的“关中本位政策”是这样,宇文泰本人也是这样。
对于内迁中原的游牧民族来说,实现汉化就是他们的“现代化”过程,这些都是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汉化”其实并不是在宇文泰的时候才出现的,这在孝庄帝的时期就已经有了,那时选择南迁到洛阳,进行一场非常彻底的汉化改革,使得民族文化可以和中原门阀进行融合。
但没想到的是,这次南迁把北魏政权自建立开始就有的弊端全部暴露出来了,因为鲜卑族跟中原来对比肯定是要更加落后的,在中原建立政权以后他们的贵族就跟旧士族同流合污了,就此沾染上了那种骄奢淫逸的风气,让北魏的政权马上就“空壳化”了。
伴随着孝庄帝发行的改制,门阀观念得到了进一步的加强,促使内部矛盾更严重了,引用一句话“魏宗室权伸之臣,竞为豪侈”,北魏政权真的是摇摇欲坠啊。而且帝都迁移到了洛阳,这无疑严重损害了之前部署在北边的“六镇”的人的利益。
以前“六镇”的人可谓是备受重视,就跟唐朝的节度使一样,六镇的首领手上是有兵权以及行政权的,总之权力极大。在《北齐书·魏兰根传》中有句话十分形象地描绘出这样的场景。“或征发中原强宗子弟,或国之肺腑,寄以爪牙”。
但是在进行了迁都以后,六镇已经不再是皇城根底下得到重用的将士了,他们的地位急速下跌,并且伴随着迁都洛阳的官员都被厘定品,出现这样的两极分化的局面激起了北方六镇的农民起义的爆发,此番下来,北魏政权几经灭亡。
这种混乱的局面之下,形成了两股势力,一股势力以高欢为首,另一股势力以宇文泰为首,他们的实力都很强劲,最后分别在东西两地重新建立了政权。高欢将孝武帝逼迫走,不过宇文泰却拥护孝武帝重新在长安建立起了西魏。与此相对的,高欢将孝静帝拥立为王,成立东魏。就这样出现了两朝并存的局面。
在侯景之乱下备受腐朽统治困扰的席固、杨乾运还有柳庆等一些人都因为宇文泰的“创启霸业,招携以礼”,投奔于他。另一边,高欢所占领的关东地带也被尔朱氏的军事力量搅毁,根据《魏书》列传 卷六十二记载的就是“朔南久已丘墟, 河北殆成灰烬”,就这么逐渐跟宇文泰的势力拉开了差距。
“关陇集团”也因此发展起来,它持有关中地区雄厚的经济基础,还兼容了代北、江南以及关中这些地区的士族力量,形成一个鲜卑族跟汉族高度融合的政治集团。
有之前北魏北部矛盾频频使得政权分崩离析的经验在,“关陇集团”在实施汉化改革的时候就尤为注意了。
在之前说到的“关中本位政策”就成为关陇集团的工具了。那时,如果关中的士族还有代北的士族还用民族来进行高低比较的话,关陇集团肯定是没有办法稳定下来的。
所以,宇文泰提倡的汉化改姓制度,是郡姓跟虏姓不分,胡族与汉族一体的。会给汉族官员赐以胡姓,就像是给杨忠就赐了普六如氏、给王雄赐了可频氏,这些都在一定程度上增强了关陇集团内部的一个团结稳定。后来,宇文泰还在兵制这方面进行了相应的改革,推行出了府兵制,让八柱国的12位将军掌握军政,集团内部也是收纳了20多个家族。
赐姓这样的做法影响是很大的,不但打破了中原跟胡人两者之间存在的民族界限,还缓解了严重的门阀之争,进一步缓解了社会阶级的矛盾。
除此以外,关陇集团对于功臣的奖赏也是很重视的,当韦挺士族有轻视贫寒家境出身的拱辰的时候,太宗就决定不再将之任命为宰相,更曾经痛斥山东士族“全无官宦人物”,还把他们叫做“贩卖婚姻”。
从这方面就可以看出为什么这样一个政治集团可以在这么混乱的时代手掌大权并且持续那么长的时间了,就是因为这个集团在制度方面突破了当时朝代的局限性,有十足的先进性。不过也因为有它的存在,使得皇权遇到了非常大的威胁。朝代的更迭以及皇权都受到了关陇集团的控制,真的是权倾朝野啊。
宇文泰在世的时候先后经历过西魏的四任皇帝,其实说白了皇帝只是一个“傀儡”,还曾毒杀过其中的两任皇帝,在宇文泰马上就要离世的时候,把自己的位置传给了自己15岁的儿子宇文觉。
宇文护是宇文泰的侄子,后来他逼迫了西魏的末代皇帝退位给宇文觉。不但如此,他也跟自己的叔叔一样,毒杀了皇帝自己掌握实权。那时国号也已经叫做“周”了,就是说北周的政权完全掌握在宇文姓氏的手中。
之后的隋唐两朝的掌权者杨坚跟李渊也都是关陇集团的人,这时皇权已经和关陇集团密不可分了,不可能彻底把脱开关陇集团这么一个利益集团的束缚。
而且,为了使集团内部的关系更加紧密,他们内部之间也存在大量通婚的情况。李世民的母亲就是宇文泰的外孙女,而他的妻子使拓跋皇族的后人,都有着千丝万缕的关系。事实上,把婚姻贩卖出去的并不仅仅只有山东士族,更有皇权本身。
虽然说赐姓可以把关陇集团内部的人绑在一起,不过有一些东西会随着宇文泰的去世而消失。宇文泰在开始能够掌权很大的原因就是他有很多的“信徒”,对于这些“信徒”来说,宇文泰就是这乱世当中突然出现的英雄,所以他具有很强的威信力。不过一旦他去世了,他的子孙并没有这样的威胁力,内部矛盾也就逐渐加剧了。
到了隋朝的时候,统治者“自废武功”,宇文化及将隋炀帝杀死,且宇文化及并不是鲜卑人,他的姓就是被赐下来的。从这里也可以看出赐姓已经不足以维护关陇集团内部的团结稳定了。
随后科举制度的出现,为朝廷引进了大量的外来人才,这更加破坏了长期以来关陇集团的独大的情景。
根据记载,太宗时候有十二五位宰相,这里面就有十八位并不是关陇集团的人,他们都是被扶植起来的山东等地区的一些新兴士族,可以看出国家的统治者已经在逐渐摆脱关陇集团的束缚了。
后来李世民上位的时候,他虽然重新任用了关陇集团的人,但是启用的只是此前和他一起攻打隋朝的集团成员,他们受到的奖赏和待遇只和做的功劳有关,和具体的身份没有什么关系。
到了唐高宗时期,他更是极力打压关陇集团的那些残余势力,直至将他们消灭。关陇集团这么一个时代的特定产物,即便是它已经掌控中国有五百年,也还是得沉入历史的潮流当中。
关陇集团的出现与消亡不跟具体的某个人有关,即便当时没有宇文泰站出来,也还会有其他的人站在这个位置,没有谁是不可替代的,这就跟“时势造英雄”是同样的道理。
集团的衰亡也是一样的,作为存在好几百年的政治集团,退出历史舞台也并不能说是“失败”。当鲜卑人执政这样的前提不再存在的情况下,面对的问题也会有变化,所以作为鲜卑时代的产物的关陇集团在实现了汉化以后,它的存在就只是时代的负担了,消亡是它必须的结局。因为在凭借集团登上高位以后,它就成为了掌权者的眼中钉,肉中刺,相近办法将之削弱直至不再存在。
另一方面来说,在这样的封建时代,关陇集团这样的政治集团凌驾在皇权之上那么长的时间已经是很成功的了。
各国军力和装备数据均收集整理自互联网公开资料,如有侵权,及时告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