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建国初期的时候毛泽东数次提出新中国在经济建设方面要多学习学习苏联的模式,苏联那里有很多现存的成功经验,因为他们成功“建成了光明灿烂的社会主义社会”。这真的就是不学白不学啊。并且,成立之初的新中国在经济建设方面也是需要苏联给予的援助的。一九四九年,毛泽东亲赴苏联跟斯大林进行会谈,为新中国争取到了苏联的援助。
那时毛泽东也跟斯大林表明在建设上新中国是没有经验的,我们就是苏联的学生,向苏联学习经验建设自己。在后来斯大林去世的时候,毛泽东在他书写的悼念斯大林的文章里面还写着:苏联共产党乃“当今世界上最为先进的、最有经验的以及最富有理论修养的党;这个党在过去以及现在是我们学习的模范,而在将来也还是我们学习的模范。”
在上一世纪的八十年代的时候,陈云就说过在五十年代时候苏联是真心实意援助新中国的,这句话没说错。不过苏联人给我们的援助都是按照他们自己建设国家的思路来提供的。要是中国建设方面哪里出了问题,虽然说是苏联跟中国一起商量解决办法,但是其实结果往往都是听从苏联那边的办法去做的。
五十年代的时候,苏联高级经济专家跟政府首脑曾经表示要是新中国的经济建设想要得到快速的发展,那就必须要在沿海以及东北地区搞建设。这个意见一提出来,中国这边的领导人大都支持这一决定,认为就是应该按照苏联的提示去做。所以,在制定一五计划的时候对于苏联方提供的意见基本上都是采取的。
到了一九五三年,中国开始了自己的第一个五年计划。这次计划的展开是把苏联援建的156项工程当成中心进行的,就跟苏联之前提出的一样,把对中国的援建项目绝大部分都处于中国的沿海以及东北地区的大中城市里面。就这样,进行工业建设的时候能够很好的配合,而且企业上马时间也快,马上就可以见效,关键的是还可以和苏联那边的工业建设相关联。不过这也引来了毛泽东的思考,他觉得要是将所有的156项工程都开在东北以及沿海大城市的话,显然会十分不利于中国工业的均衡发展以及国家建设的全面开展。特别是国防工业上面,如果真的全部建在临近正在打仗的朝鲜的东北以及可能会受美蒋飞机攻击的沿海城市的话会很不安全。所以,就在即将开展第一个五年计划的前几天,毛泽东专门找来周恩来以及李富春在菊香书屋商讨156项工程的具体安排情况。
毛泽东表示,中国在经济建设这一方面还是需要结合自己的实际情况的,不能够完全照搬苏联的意见。对于他们说得对的就可以听,但是说得不对的就不能听,我们一定要有自己的主见,不可以听之任之。最后他们商讨出了一个原则,那就是:既要尊重苏联专家方面提供的意见,又要有属于自己的主张。
那么新中国自己的主张是怎么样的呢?其实就是156项工程不可以全部放在东北跟沿海地区,更何况当时还有朝鲜在打仗的特殊情况,所以要把一部分建设项目移到西部地区进行,而且国防建设方面的需要有差不多一半的项目在西部地区搞。
之后,中国与苏联那边在这一意见的前提之下进行了反复的协商,得到的结果是一百零六项民用工业企业当中的二十一项,四十四项国防工业企业当中的二十一项都需要在西部地区进行。这个决定的实行让此前可以说基本没有工业的西部地区建立出了一批批的轻、重工业。这些轻、重工业里面的钢铁、建材、煤炭、石油、有色金属、兵器、航空、电力以及电子电气等一些企业也都初具一定的规模,而且还初步形成了一种相互衔接的关系。
而后到了一九五六年的时候,苏联那边提供的经济建设的方案已经初露弊端,这就更加让毛泽东等中国领导人认为一定不能照搬照抄苏联的经验。但是那时还是有很多的人是十分推崇苏联的经验,借用毛泽东的讽刺的话就是苏联人放个屁都是香的。毛泽东坚定的认为苏联曾经走过的弯路中国绝不可以再走一遍了,不可以一条道走到黑。
所以,毛泽东对于中国经济建设的布局有了更进一步的思考。西部地区虽然是建设了一些工业企业,不过总的来说还是非常得薄弱,还是不能够跟东部地区相比。他在《论十大关系》当中表示:“我国全部轻工业以及重工业,差不多有70%都在沿海地区,仅有30%在内地。这是历史上形成的一种不合理的现状。沿海的工业基地确实需要得到充分利用,不过,为了平衡工业发展的布局,内地工业也需要得到大力的发展。在这两方面的关系问题上,我们其实也没有犯大的失误,只是在近些年,对于沿海工业的预估有所不足,对它的发展也不再那么注重了。这需要改变一下。”在毛泽东的带领下,中国重新布局了经济建设,在新的布局里面,把西部地区的发展放在了十分重要的位置。并且还着重表示要将国防科技工业放在西部地区建设。在第一个和第二个五年计划里面,中国的火炮、飞机、坦克还有舰艇等一系列重型武器的生产基地都摆在了西部地区,这也就使得西安、兰州、重庆等一些西部的大城市逐渐在工业化道路上向前迈步。
那一年代,苏联的建设经验几乎都要被神化了,许许多多的社会主义国家都是按照苏联的经验进行发展的。而毛泽东却能够脱离出来认真思考,对苏联的经验提出“不”,最关键的就是毛泽东是从国家的根本利益出发去看待问题的,实事求是的解决问题,立足于长远的目标与利益,为以后的三线建设奠定了一个坚实的基础。
各国军力和装备数据均收集整理自互联网公开资料,如有侵权,及时告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