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子兵法·用间篇》讲到,“三军之亲,莫亲于间,赏莫厚于间,事莫密于间”。
就是说,所以军队人事中,没有比间谍再亲信的,奖赏没有比间谍更优厚的,事情没有比用间更机密的。
《永不消失的电波》是我国第一部反映我军谍报人员传奇故事的电影。当年令无数影迷心潮澎湃,激动不已,至今仍是爱国主义教育的重要影片。
这部影片是根据真实的历史改编而成。甚至可以说是历史再现。
只是由于“事莫密于间”,这一真实故事直到过了70年保密期,才于近得以解密。
看过电影的人都对英雄主人公的故事很熟悉,但他到底与谁在通联?被抓之前哪天到底发生了什么?发出的电报又是什么呢?今天我就来给解解密。
以上图片,是近日国家安全部首度解密的一份绝密档案——中央情报部电台《逐日工作报告表》。
这份电台《逐日工作报告表》,清晰记录了1948年12月30日零点中央情报部电台与 “峰台”的最后通联情况———他说我们声音小,我们的另一份报正在发,忽然听到他急促的出来拍,叫等一等,随着就拍出‘再见··· —·—’,时间是1:50,后来再也没出来了。”
记录显示,当天零点到2点20分,西柏坡(中央情报部电台)共抄收4份电报,发出1份电报。
报告表“值班人”一栏,写着“将安”两个字。
《逐日工作报告表》中的 “峰台”,就是电影《永不消逝的电波》中,上海秘密电台负责人李侠的原型李白同志使用的电台。
1948年12月30日凌晨,在向西柏坡发出了最后一封电报后,李白被国民党逮捕。潘汉年情报系统在上海的主要秘密电台“峰台”被破坏。李白在狱中坚贞不屈,直至1949年5月7日,英勇牺牲。
报告表“值班人”一栏中的“将安”。据考证,其中“将”字代表的是当晚西柏坡电台的值守人员——李康将,“安”则是当时的实习报务员。
李白发出的最后一个报文是“再见”。
《永不消失的电波》将李白匆忙发出的“再见”报文进行了扩展,变成了“同志们,永别了,我想念你们。”
报文虽然改了,但所表达的对事业的无怨无悔、对同志的深情厚意之情,同意如山海、比海深。
随着这份档案的解密,与李白并肩作战的战友李康将也露面讲述了当前惊心动魄的情形。
李康将,出生于1928年,今年93岁,党龄65年。
她的家族走出了4位隐蔽战线革命工作者,也就是通常所说的“间谍”。父亲和母亲都是中共的优秀情报人员。他姨母是著名左翼作家关露,受党派遣,先后打入汪伪特务总部76号和日本特务机关主办的刊物,开展了卓有成效的情报工作。而她本人,长期从事党无线电台工作,直到1985年从国家安全部离休。
她先被派到军委电台,后来被派到总台(党台),负责联络隐蔽战线上的电报业务。在中央情报部电台时,她一直负责和上海的“峰台”进行联络。虽然没见过面,不知道对方是谁,但长期配合默契,让她能够准确把握李白发报“性格”。
“他规定的是一个频率,但他不准确地出现在那里,我能够在规定频率的周围把他找到。”
正是由于之间的默契,1948年12月30日凌晨,李康敏锐地感知到了这次收发电的异常。以往,“峰台”每次发报时都很慢。可那天夜里,“峰台”突然加快了速度。
“发报的当中他突然停了,匆匆忙忙打出一个‘等一等’的信号,那我就等,等了半天也没出来给我发信号。”
“他匆匆忙忙又发了一个信号。滴滴滴、嗒嘀嗒。意思就是,再见。”
随后,就再也没有实现“再见”。
联络表上最后的记录是——“停止守听”
身在西柏坡的李康将,并不知道“峰台”发生了什么,只能如实地记录下当天对方失联的情况。
此后的23天里,李康将在每天的零点至1点15分,坚持在电波里寻找“峰台”的消息,但始终杳无音讯。
在连续写下20多个“未听到”后,关于“峰台”的记录停在了1月23日这天,联络表上最后的记录是——“停止守听”。
后来,党中央收到潘汉年情报系统密电:李白夫妇被捕,“峰台”被破。“再见”是李康将收到“峰台”的最后两个字,也成为了李白留给历史的真实绝笔。
“对我们联络电台这个对象,我当时什么都不知道,组织上也不会告诉我们。直到电影上映,我才知道了李白和他更多的故事,还有那声‘再见’的意义。”此后的73年间,李康将时常会想起她这位素未谋面的战友。
“很难过,很痛心。如果我有机会能够见到他,我的确是想跟他亲切地握手拥抱,向他表示敬意。但是啊,没有可能了……”
在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之际,党中央决定,给健在的党龄达到50周年、一贯表现良好的老党员颁发“光荣在党50年”纪念章。李康将也是获得此荣誉的老党员之一。
她说,有许多战友牺牲在了隐蔽战线上,没能走到今天,“这枚纪念章不是给我个人发的,我是代表这些战友领奖章的。”
“我93岁了,中国发生的很多大事,我都经历过。如果身体还能允许我多活几年的话,我希望跟党走得更远,看到的成就更大。”
各国军力和装备数据均收集整理自互联网公开资料,如有侵权,及时告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