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战期间,纳粹德军装备了数以万计的军用摩托车。从欧洲战场、北非战场,再到苏德战场,都能够看见纳粹德军大量装备的军用摩托车。军用摩托车在当时发挥了不小的作用。
摩托车的体积小,重量轻,速度快,道路适应性好,越野能力强,且便于隐蔽,车上还可以搭载武器等装备。所以非常适用于侦察、通信,在搭载武器后还可进行冲锋陷阵。在德军的重型挎斗摩托车上,通常配置有1挺MG34型机枪,携带有50发装3盒机枪子弹和1个备用轮胎、1个备用枪管以及5升备用燃油、打气筒、千斤顶及随车工具等。
德军习惯上把军用摩托车分成3个等级:0.35升以下的是轻型摩托车;0.35至0.5升的是中型摩托车;0.5升以上的是重型摩托车。接下来讲的主要是宝马R75和尊代普KS750两种重型摩托车。
在宝马系列摩托车中,当以宝马R75最为著名。该车从1940年一直生产到1944年,排量为0.746升,采用26马力双缸风冷发动机,四速(带倒挡)变速箱,最大速度可达95千米/小时。前轮是机械刹车,后轮是液压助力刹车,悬挂为伸缩套筒式前叉。武器有时是1挺MG 34机枪(安装于挎斗前方),有时则干脆在挎斗上搭载1门野战迫击炮。该车在德军中装备有16000辆之多,由于在条件恶劣的北非战场和苏德战场上表现的良好可靠性,获得了官兵的喜爱。
尊代普公司生产的KS750重型摩托(多数带挎斗),是二战期间德军使用最广泛的一款摩托车,其装备26马力顶置气门0.751升双缸风冷发动机,动力经由4速变速箱(带倒挡)传递到后轮和挎斗车轮。自1941年开始生产,到1945年纽伦堡的制造厂被盟军摧毁时,总的生产了大概18500辆。
宝马R75跟尊代普KS750尽管都是由民用摩托车改进而成,但都进行了重新设计,考虑到严酷的使用环境以及维修保养问题,在发动机底部加装了防撞护板以保护引擎。KS750的输出扭矩大得惊人,能够拖曳相当大的重物,在军队中素有“绿色大象”之称。跟宝马R75一样,KS750也采用轴传动方式,为了越野需要,挎斗车轮有传动装置,且设计有倒挡、公路档、越野挡和可锁定的差速器,能够把动力的70%分配给后轮,30%供给挎斗车轮。后轮和挎斗车轮安装了强有力的液压刹车装置。
KS750还采用了举世闻名的尊代普平行四边形前叉,虽然结构上的复杂性给保养带去了困难,但操控性十分出众。根据使用过它们的士兵们反映,尊代普平行四边形前叉比宝马R75使用的伸缩套筒式前叉略胜一筹。
宝马R75跟尊代普KS750的大多数零件都有互换性,更加方便了战时零部件的保障。两车坚固耐用,从结构上来讲是得益于车架良好的刚强度,从转向柱到后轴皆是钢管组成的三角形结构,尤其是KS750,外露的粗大简洁的车架成了它最显著的外部特征,这种车架结构坚固耐用,便于维护。
要说的是,德国重型军用摩托车展现了不错的人性化设计:为照顾寒区驾乘的需要,部分发动机废气能够通过一个选装的锥形排放口喷向驾驶员脚踏板位置,就像专为驾驶员脚部设置的小暖气;另外一根废气导管能为车把提供加热;还有一根特设的加热管从车体右侧将废气引入到挎斗内前部,环绕一周后排出车外,这样,挎斗内的乘员就不会忍受冻脚之苦;油箱的侧面安装了两块塑料护膝,避免了驾驶员膝盖和金属油箱的碰撞。另外,德军摩托兵还配备了专用风镜跟风衣。除了采用防水面料,风衣的下摆还能够用纽扣扣在腿上,俨然是一件封闭的“连裤服”,遇上泥泞的环境和阴雨天气时,能保证摩托兵的舒适性。
德国陆军装备的军用摩托大多采用德国灰涂装,空军则是黑灰色,非洲军团是沙黄色,在前线使用时会根据需要由官兵自行涂装迷彩,部队番号标志则习惯性地涂在挎斗的正前方。
二战苏德战争爆发前,苏联曾弄到了几辆宝马R71摩托车进行仿制,仿制成功的摩托车叫作乌拉尔M72军用摩托车,这可能是二战中苏德双方唯一使用的非缴获的相同装备。战后,M72的技术被转让给苏联的盟友,中国也获得了此项技术,并在此基础上研制成功了长江750军用挎斗摩托车。作为宝马R71的继承者,M72与长江750等摩托车持续生产了半个世纪以上,仍旧保持着宝马R71的主要特征。
各国军力和装备数据均收集整理自互联网公开资料,如有侵权,及时告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