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我国古代的时候,墨守成规还有因循守旧这两个词是没有贬义的,而且还有着“萧规曹随”这样子的典故。不过后来随着时代的不断发展进步,这两个词慢慢地就变成了一个贬义词。
而且在科学生产发明这个方面,要是一直都是因循守旧的话,就一定会落后于其他的国家,落后于世界,我们的清朝便是这样的典型。后来新中国成立了,在无数有志之士的努力探索之下,科技得到了迅猛的发展,产生愈来愈多的新事物。
在上个世纪七十年代,那个时候的中国是缺钢少铁的状况,造船上也有困难,人们不断发散自己的思维,想出了使用水泥来进行船只建造的办法。所以,我国最大的一艘水泥船也就此诞生了,他便是“古田号”。但事实上,有三千吨重的“古田号”在完工以后只进行了一次航行就宣布退役了,其中的原因是什么呢?
在七十年代的中国,尽管不会像是刚建国那样极度缺少钢铁,不过在国内存在的钢铁数量也还是不够多,这就使得那时非常多的由钢铁做成的交通工具有非常高的造价。在那时候想买一辆自行车最少也需要一两百块钱。但是工业的发展是离不开钢铁的,所以就有很多人都开始另辟蹊径了,会使用其他的材料代替钢铁制造交通工具。
很多的工程师就注意到了水泥,毕竟很多建筑物都是由钢筋水泥做出来的。后来为了验证水泥的可用性怎么样,在一九七零年的时候,上海708船舶钻研所研究出了一艘由水泥做成的巨大的货轮。马尾造船厂制造了三年之后,这艘重达三千吨重的钢丝网水泥货轮“古田号”完工并且成功下水了,与此同时,这艘货轮也是我国拥有的最大的一艘水泥船了。
一九七四年,“古田号”在福州这个地方下水起锚,计划是要驶往上海。因为想要检测一些这艘水泥船的载重性能是怎样的,人们便在“古田号”的船舱里面放满了木材以及沙子,打算在到达上海以后把这些东西清空,换成小麦进行返航。尽管“古田号”全程都非常顺利,不过它最后也仍旧被抛弃了。
那是一九七七年一场国家建造总局预审会当中,审定方对于“古田号”点出了很多的缺点。第一就是“古田号”有非常高的吨位,有三千吨,不过因为它最主要的材料是水泥,船身便会很脆弱,要是碰到冰山或者触礁了就非常有可能会断裂。
第二就是因为这么大的吨位,所要消耗的燃料也会很多。按照有关专家的估计,“古田号”来一次短距离的航行的话,这么一趟回来以后赚到的钱可能都没有花掉的燃料费多。而要是来一次远距离航行的话,极有可能会出现航行途中缺少燃料的情况。基于这些原因,预审人员没有同意,而且也没有允许水泥船进行推广。
所以就是这样,“古田号”这一艘中国唯一的一艘水泥船,它进行的首航便是它的终航,永远地留在了马尾江滨东路。现在它就只是一艘停驻在岸上的一艘搁浅船,要是没有其他的以外的话,它是不会有机会再次下水的。虽然这一次尝试是失败的,不过它也是有优点存在的,因为使用了钢丝网水泥做成的,有很高的水密性,在养护上也非常方便,船身也是很稳定。
总而言之,这是我国造船史上一次不可多得的尝试,这也给我们后面的造船业的发展做出了很大的贡献。
各国军力和装备数据均收集整理自互联网公开资料,如有侵权,及时告知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13205817931 邮箱:490598403@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