波特级/Porter
波特级驱逐舰(Porter class destroyer)是美国海军在30年代的舰队更新计划中所开发的第二种驱逐舰,也是美国第一种以向导驱逐舰(Destroyer Leader)为概念所开发的舰艇。是作为驱逐舰中队的领舰而设计的。“波特”级也是当时美国唯一一种载有备用鱼雷的驱逐舰。
国家:美国(二战前)
技术数据
名称:波特级驱逐舰/Porter
建造时间:1933年–1937年
前型:法拉格特级驱逐舰
制造厂:纽约造船厂,伯利恒造船,(福尔里弗造船厂)
满排吨位:2000-5000吨
波特级
技术数据
乘员
编制:194人
舰长:116米
型宽:11.02米
满载排水量:2,131吨
续航距离:6,500 nmi. at 12
航速:35节
武器装备
(1)主炮:双联5吋炮4座(二战末期改为双联5吋高平两用炮3座,拆除B主炮)。
(2)鱼雷:囚联21吋鱼雷发射管2座。
(3)防空兵器:40毫米防空炮8座,20毫米防空炮6座。
(4)反潜兵器:深水炸弹投掷槽2座。
结构特点
它首次采用了新型的双联5英寸炮塔,这种炮塔仅在该级与后来的“索墨斯”级驱逐舰上使用过。该级驱逐舰建成时有相当巨大的前桅和后桅,且皆是三脚桅,二战中后桅被拆除,前桅也改成单脚桅,故与建成时面目全非。
使用情况
美国参战之后,本级舰即随美军转战各地,其中3艘在大西洋,其余都在太平洋。是少数几乎全家族都平安度过战火的驱逐舰-除了波特号之外。战后有部份本级舰被从驱逐舰降级改装为杂役船,直到1949年才退役。
波特号在1942年10月26日,于圣克鲁兹海战(日方称呼“南太平洋海战”)中,在抢救己方被击落的TBF复仇者式轰炸机飞行员时,因TBF的鱼雷意外缠上救生圈,结果该枚鱼雷在撞击舰身之后爆炸,当场重创该舰。 在生还官兵全体弃舰之后,由僚舰 萧号以炮火击沉。
型号演变
波特号(USS Porter DD-356)
塞弗里奇号(USS Selfridge DD-35)
麦道加号(USS McDougal (DD-358)
文斯洛号(USS Winslow DD-359)
菲尔普斯号(USS Phelps DD-360)
克拉克号(USS Clark DD-361)
墨菲号(USS Moffett (DD-362)
巴区号(USS Balch DD-36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