扶桑级/Fuso
扶桑级(Fuso)战列舰在其服役生涯中一共经历了3次现代化改装。1923年开始在主桅安装各种射击指挥及观测设施。1930年开始的改造工程中重点更新动力装置和加强防御系统,提高主炮仰角,改建结构复杂而细长的塔式舰桥,装备了水上飞机和弹射器。完工后两舰开始有明显的差异(如3号主炮炮塔朝向相反,两舰的飞机弹射器位置、舰桥也不相同)。1936年华盛顿海军条约到期,日本海军开始对扶桑级进行再次改造,将舰体艉部延长减少航行阻力,并强化防空火力。
国家:日本(二战前)
技术数据
名称:扶桑级/Fuso战列舰
建造时间:1912年3月(扶桑号)
服役时间:1915年11月(扶桑号)
现状:1944年10月25日,两舰同日在苏里高海峡被击沉。
前型:金刚级
同型:扶桑,山城
次型:伊势级
制造厂:吴海军工厂(扶桑号)
满排吨位:10000-50000吨
扶桑级
技术数据
乘员
编制:1,396人
舰长:213米
型宽:33米
满载排水量:38,536吨
续航距离: 8000海里/14节
航速:24.7节
武器装备
改装前:
(1)6台二连装35.6厘米45倍径主炮;
(2)16门15.2厘米50倍径副炮;
(3)4门7.6厘米高射炮;
改装后:
(1)6台二连装35.6厘米45倍径主炮;
(2)14门15.2厘米50倍径副炮;
(3)4台二连装12.7厘米高射炮;
(4)8台二连装25毫米机枪。
结构特点
由于是日本海军第一次尝试自行设计建造无畏级战列舰,扶桑级整体布局、建造技术以及经验不足,整体而言并不理想。主炮布局造成了军舰设计上的诸多问题:需要重装甲带防御部分延伸过长,可改造空间狭窄,而且火炮射击时会对上层建筑的产生冲击以及相互干扰,主炮齐射时炮口爆风会覆盖全舰。所以该级计划中三、四号舰修改设计,将舰体中部两座炮塔也改为背负式,成为伊势级战列舰。
使用情况
太平洋战争爆发后,因为航速的限制,均长期在泊地待机。曾经作为舰载机空袭练习的靶舰。1944年10月两艘扶桑级战舰一同参加莱特湾海战,执行“捷号作战”,10月25日凌晨在进入苏里高海峡时,扶桑号被鱼雷击中发生爆炸后舰体断裂沉没,山城号与美军战列舰发生炮战后沉没。
型号演变
扶桑(一号舰)
以日本在古时的其中一个称呼来命名。
山城(二号舰)
以相当于现在京都府南部的山城国来命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