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闭

I-153

作者: 兵事 2021-10-08 01:58:35

I-153.png


I-153“海鸥”战斗机(俄文:И-153 Чайка)是苏联卡尔波夫设计局在1938年设计的双翼战斗机,I-15战斗机的改良型。I-153于1938至1941年生产,共计生产3437架。

 

于1934年服役的伊-15(玻利卡尔波夫I-15)由于生产技术的低劣以及速度不够而不受苏联空军欢迎,I-15的原始设计已无法承担更高性能,连带使得I-153自量产起即告落伍。

 

国家:苏/俄(二战前)

 

技术数据

名称:I-153“海鸥”战斗机

首飞时间:1936年

服役时间:1938年

退役时间:1945年

生产单位:波利卡波夫设计局

气动布局:双翼

 

I-153BS

武器装备

(1)机枪4门ShKAS机枪(共装载2600发子弹);

(2)炸弹4枚55千克炸弹或6枚RS-82空射火箭。

 

技术数据

乘员:1人

机长:6.17米

翼展:9米

机高:3米

空重:1,348千克

发动机:M-62活塞式气冷发动机, 推力为1000匹马力

最大起飞重量:1,859千克

 

性能数据

最大飞行速度:426千米每小时

最大航程:470千米

 

结构特点

测试途中发现飞机设计有着严重的结构问题,如果俯冲时速超过500公里以上机身将会解体,因此速度提升被强制中止;海鸥式机翼理论上虽然可以提升飞机性能。

 

除了设计的缺失以外,较不为人所知的是I-153在回转时的恶劣表现。I-153比I-16更容易进入尾旋状态,而且更难以改出。

 

使用情况

首次作战则是由苏联空军在1939年的诺门罕战役与日本陆军交战。

 

中国空军也在1940年底接收了一批I-153并装备了三个大队。这批I-153为太平洋战争爆发前算是中国战机中总和性能最优异的机种,但除了机械问题以外,更麻烦的是I-153配发不久后即与日本海军新式战机零战对战,性能低落的I-153成为零战的最佳饵食。从1941年3月14日成都空战遭日军16:0的沉重打击后,短短3个月到1941年中国的I-153已折损过半,最后也在1942年各大队前往印度接收美援飞机后迅速除役。


各国军力和装备数据均收集整理自互联网公开资料,如有侵权,及时告知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13205817931 邮箱:490598403@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