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代以来,随着鲁迅讲到,“曹操是一个很有本事的人,至少是一个英雄,我虽不是曹操一党,但无论如何,总是非常佩服他”。以后,中国的学者越来推崇曹操。比如聂绀弩《三国演义》序言,也是推崇曹操。
但自魏晋以来的中国古代,绝大多数都是将曹操作为奸臣,在戏曲中,曹操都是大白脸奸臣的形象。
现代人对曹操有了比较多的正面评价,在中国的帝制结束之后,曹操“篡汉”的罪名已经无足轻重,对曹操的功业基本给予了肯定。
总的来说,曹操的形象越来越被美化,得到很多人的赞赏,刘备却变得不太招人喜欢了。
如今,刘备为何不招人喜欢?
刘备知人待士襟怀坦白,而且仁慈爱民,但他在道德方面并非完美无缺,这也正是现代人认为刘备有假仁假义之嫌的原因。
刘备在道德方面最为人诟病的,应是取西川一事。刘备取西川,于德有亏,但也是不得已而为之,他想要在当时的情况下立足,必须取得四川,但他不愿意做不仁不义之人,所以要考虑方式方法问题。
刘备应刘璋之请入川,相会于涪,庞统献策:“今因此会,便可执之,则将军无用兵之劳而坐定一州也。”
刘备没有同意。
之后,刘备从刘璋求兵资救孙权,“璋但许兵四千,其余皆给半”,刘备对此非常不满。
张松献西川的谋划泄露后,刘璋收斩张松,“敕关戍诸将文书勿复关通先主”,刘备大怒,还攻成都。
可以说,刘备最终找了一个不太站得住脚的借口,夺取了西川。裴松之认为刘备取西川,是“违义成功”。
赐死刘封也是违德之事,这对刘备来说是个痛苦的决定。刘封死后,刘备“为之流涕”。帝王家事,正应了孟达在策反刘封的信中所言,“势利所加,改亲为雠”。
为何又对曹操有好感?
曹操在传统观念中被视为奸雄,在几个方面表现得也很明显,比如篡汉、猜忌狡诈、败坏社会风俗、残暴等等。
当下社会,有很多人将曹操的这种奸诈凶恶,视为一种美而去崇拜和效仿。
例如,上个世纪90年代被逮捕的香港犯罪集团头目张子强,其“传奇故事”后来被拍成了电视连续剧。凶狠毒辣的张子强,在剧中竟被塑造成了一个有情有义的角,而且之后又被很多人尊为“偶像”。
除此之外,现代人被曹操在私人生活中表现出的某种温情所打动,比如他懊悔赶走丁夫人时说的一番话——“我前后行意,于心未曾有所负也。假令死而有灵,子脩若问‘我母所在’,我将何辞以答。”
人们在了解了一个大人物的私人生活后,对他产生了某种亲近感,感到自己与他的距离拉近了。相比之下,圣贤却只能是一般人高山仰止甚或敬而远之的对象。
真小人好过伪君子?
更为突出的一点是,现代人倾向于认为,真小人好过伪君子。似乎一个人如果真诚地坏,他的坏就变得相对可以宽容了,人们会说这个人有真性情。如果不是说“真”凌驾于“善”之上,也至少是取得了和“善”同等的地位。
但我们要问,真小人真的比伪君子可爱吗?真诚的恶比虚伪的善要好一些吗?
我们最好不要把那些真诚求善但道德并不完美的人,与动机不良的伪善之徒混为一谈。《大学》有言,“心诚求之,虽不中,不远矣”,同样重要的是,我们不能以拒斥伪善的名义来为行恶寻找借口,值得深思啊。
各国军力和装备数据均收集整理自互联网公开资料,如有侵权,及时告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