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抗击日本帝国主义侵略的时候,我军有着层出不穷的兵法战术,比如我们耳熟能详的地道战、游击战还有地雷战等等的方式。还有一种在抗战的时候也是经常使用的,这便是“麻雀战”,听上去感觉有点抽象的样子,但其实非常实用,这是一种怎么样的战术呢?
我们能够看到麻雀在觅食的时候并不会成群结队地飞在一起,经常只是个位数或者十几只,一下东一下西,一下聚一下散,它们个头都很小,飞的速度也很快,行动十分灵活。
麻雀战是中国民兵在抗日战争当中经常使用的以弱胜强的一种游击战法。就跟麻雀觅食一样,让几名民兵组成一个战斗小组,忽来忽去,忽聚忽散,灵活性很强,经常可以做到神不知鬼不觉的打击敌人。
他们有时几个人一起,有时有大群人聚在一起,会出没在山谷当中、密林里面,还有其他各种地方,出其不意地对着敌人猛打。要是敌人开始了反击,就会马上撤离并且隐蔽起来;要是敌人开始撤退了,就又会出来暴击敌人。就这样让敌人打也打不到,追也追不到,时时刻刻都要保持一个警惕的状态,狼狈万分。
麻雀战的实施有三种手段:
第一种是袭击。民兵们会凭借自己对地形熟悉的优势,将驻守在一个地方的敌人的情况摸清楚,再找合适的时机对他们进行打击。
第二种是伏击。民兵们会提前在敌人的必经之地做下埋伏,拦头斩腰打尾巴;还会让几个人去将敌人引到自己设下的套里面,最后用排枪以及地雷消灭敌人。
第三种是阻击。民兵会分散开来隐蔽好,找准好了时机就会使用冷枪把敌人杀伤。敌人根本就没办法知道子弹到底是从哪里射出来的,而且要是有敌人掉队或者离队了,马上就会有民兵实行麻雀战手的战术来捕捉或者消灭敌人。
麻雀战是在一次范村战斗当中刘伯承指挥出的以一种战术,后来他在《129师抗战一周年战术报告》当中称这次战役“发明了打麻雀仗”,这就有了麻雀战的名称。有次战术以后,我国各地的游击队还有民兵们频繁出现在敌人行军的周边地区,他们把自己的兵力布得非常开,随着做的很好的隐蔽工作不断袭击敌人,让敌人防不胜防。
就像《歌唱李殿冰》当中唱的一样:敲起鼓来咚格隆咚,听我来歌唱李殿冰。麻雀战术运用得好,机动灵活象飞鹰。抓住了敌人不放手,一枪一个弹穿胸……为什么会有这么一首歌曲呢?最主要的就是他凭借着麻雀战得到了非常大的战果。
一九四一年八月,他凭借着自己制作出来的“大抬杆”将三十多名日军炸死炸伤。一九四三年九月,一千多名日军将曲阳县尖地角附近的好几个村庄包围了,李殿冰趁机混到了被日伪军驱赶的民工人群里面,探知到了敌人会偷袭驻武家湾村发八路军2团,马上就想办法将信息传递过去。随后他带领民兵占据有利地形,提前设下埋伏,并且同时对南、北两边进攻的日伪军开火,引发日伪军两方的误会并让他们互相攻击。让他们打得晕头转向,不知所措。
总的来说,麻雀战用的得当是会带来意想不到的效果的,也为抗战的胜利出了一份力。
各国军力和装备数据均收集整理自互联网公开资料,如有侵权,及时告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