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期以来,美国对南极洲采取视而不见的态度。实质上,南极战略价值一直是美国的重要战略盲点。美国最新的国家安全战略,只字未提南极洲,这对美国来讲是不合适的。
一、南极被忽视
由于南极地区的恶劣环境,各国在此建立和维持存在都极具挑战性,因此,长久以来,南极地区几乎从未成为国家竞争的焦点。即使是在19-20世纪的殖民鼎盛期,南极大陆也一直“幸免遇难”。
1959年,南极洲被正式编入《南极条约》,指明该地区只能用于和平目的的科学研究场地,禁止军事化和商业性资源开采。由此,南极地区的人类设施在很大程度上遵循这些规则,主要进行航空航天、天文和气候科学的研究。在法律法规的保护下,使南极洲免于陷入各国的战略和安全政策,从而保证了该地区多年来的和平与稳定。同时,澳大利亚和新西兰等国也由此来确保南部边境的稳定与和平。
然而,时至今日,《南极条约》虽然禁止了该地区的军事活动,但是在目前灰区竞争的背景之下,《南极条约》反而创造了一种国际秩序的弹性与空间,为灰色地带模棱两可存在形成有效的掩护。
二、南极战略价值突显
南极独特的区位特征对航天观测、国防、航海等都有极佳的地理优势。
1.地质矿物和能源。南极洲作为一个潜在的竞技场,其海产品、地质矿物和能源十分丰富。2020 年,俄罗斯支持的 Rosgeologia 公司在 Riiser Larsen 海进行了地震勘测,以评估海上石油和天然气潜力。中国也称南极洲为“全球资源宝库”。
2.全球航运。南极洲的位置可以提供通过南非好望角、智利合恩角和澳大利亚东南塔斯曼角的航线,可以使得全球航运选择多样化。
3.军事基础设施的有利位置。南极洲还拥有军事基础设施的有利位置。卫星地面站可用作军用和商用,并能够利用轨道基础设施来建立指挥和控制系统。先进的地面站将在速度、准确性和信息方面带来显着的作战优势,有助于力量的投射。布雷迪指出,“任何控制南极领空的国家……都有可能控制通往所有大洋洲、南美洲和非洲的空中通道。”中国已经对“雪龙二号”等海军舰艇的破冰能力进行了投资。对于北方国家来说,如果有必要,北极海军力量同样可以转化为南极力量。
4.灰区活动。大国在南极洲的活动并非都出于非法或强硬目的,科学研究仍然是区域合作的一个重要议题。然而,各种设施的双重用途使该地区已然成为灰色地带,成为不完全跨越战争门槛的作战空间。如今,全球化的进程使得传统武力的使用代价难以承受,因此各国转而在灰区暗中追求目标,规避不必要的风险。随着大国竞争逐渐扩展到多个领域,南极洲很可能成为下一个灰区战略的“角逐场”。
三、美国忽视南极
2017年《国家安全战略》和《自由开放的印度-太平洋 (FOIP) 战略》(Open Indo Pacific (FOIP) Strategy)均表明了一种对大国竞争对手的零和姿态。因此,在可预见的未来,大国竞争仍将是美国政界的核心关键词。而自从将美国的重点从反恐转移到大国竞争上,中国和美国的军费开支都在不断增加,其总和占世界总国防开支的一半以上。尽管大国合作机会仍然存在,但未能抵消日益加剧的安全困境和对潜在权力转移的焦虑的双重紧张局势。
在南极方面,长期以来对南极洲战略价值的忽视是美国一个重要的战略盲点,而美国国家安全战略的最新版本也一次都没有提到南极洲。
四、俄罗斯已经开始行动
2020年8月,俄罗斯政府就通过了《俄罗斯南极发展战略》,旨在为南极考察提供新动力、加强俄罗斯在南极的地位。该战略主要关注俄在南极的基础设施现代化、综合研究、环境保护、提高探险队员技能。
2021年7月4日俄罗斯政府官方网站消息,俄罗斯总理米哈伊尔·米舒斯京签署行政令,批准实施“南极发展战略行动计划”。该计划批准50余项活动,包括在俄罗斯东方站、和平站等南极科考站重建基础设施,包括住宅、综合实验室、能源供应站、污水处理厂、通信和导航系统;俄罗斯南极考察队进行水文、生物、海洋学和气象学等多方面科学研究,尤其是南大洋生物资源、南极地质结构等;投资建立固液废物处理器、拆除损坏设施、保护南极生态系统等。
五、美国应快点行动
南极洲原有地理与气候屏障已经无法阻止人类的探索,而在大国竞争背景下,灰区活动的不断扩张、国际法的脆弱性以及日益严重的资源危机等趋势都意味着南极地缘政治正在悄然改变。经过几个世纪,南极洲的孤立局面再难维持。美国应及时调整对南极的战略设定,并对《南极条约》体系进行改革。
各国军力和装备数据均收集整理自互联网公开资料,如有侵权,及时告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