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闭

中国黄埔军校·序

作者: 陈宇 2022-03-02 16:50:32

出自————《中国黄埔军校

出自————《现代军事理论

  中国黄埔军校 第一部分

  中国黄埔军校序章黄埔军校总览黄埔军校,是20世纪初中国国民党缔造者孙中山先生在中国共产党和苏联帮助下创办的一所新型陆军军官学校。校址最初在广州黄埔,军校因地而得名。

  黄埔军校,聚集了当时全国军界、政界的各路贤达,社会名流,还有苏联的军事专家,一时群英荟萃,叱咤世界风云。随之一大批将帅之才由此进入历史的大视野,名将辈出,战功显赫,国共两党的众多高级将领即出自于此,黄埔弹丸之岛在中国现代史上威名大震。

  中国黄埔军校,在那个年代被列为世界四大军事名校之一,与苏联伏龙芝军事学院、美国西点军校、英国桑赫斯特皇家军事学院同享盛名。军校金牌——中国黄埔。20世纪初的中国以至邻国的青年,当时就喊响了“到黄埔去”的时代最强音;21世纪初的今天,黄埔军校的大名,在现代中国仍可谓妇孺皆知。特别是初创时期的黄埔军校,是中国人心目中敬畏、感佩、自豪的军神。

  黄埔岛岁月,是黄埔军校的金色年代,是那代黄埔军人的金色年华。那时的黄埔军校,汇集了共产党人的“红色”,国民党人的“蓝色”,甚至于还有点各地军阀的“灰白”等杂色,从而打造出了一个全新概念的“金色黄埔”。

  自然界有一个物种发展规律:杂交的动植物优于原来的母本,混血儿总是要聪明、漂亮一些。孙中山的智慧和贡献,也正在于联俄、联共,他把代表那个时代的先进思想、先进政体、先进军事的“多强”联合在了一起,突出实践即体现在以俄为师、国共合作建立黄埔军校上。如此强强联合,优势互补,其硕果必然更加耀眼夺目,金光闪亮。还有同时代抗日战

  1924年1月底,孙中山等步出国民党“一大”会场。

  争时期的西南联合大学(北京大学、清华大学、南开大学等联办),受教的这群学生中后来产生了数位诺贝尔奖获得者。一个“联”字,成就了许多有志青年。反之,名校也会褪去光彩,很难再有昔日辉煌。早期黄埔军校也好,西南联大也罢,其成功教育的秘诀显然与这个“联”字有极大关系。

  黄埔军校是国共合作的产物,有着自己特殊的历史发展轨迹,经历了几个特殊的历史阶段。时代变迁中,起步于广州黄埔岛的这所军校虽然几改校名,校址几易其地,但一般仍统称为黄埔军校。因校址改变,军校在大陆经历了广州、南京、成都时期,后又迁移到台湾凤山。

  国共合作的广州时期(1)

  中国共产党创建者之一毛泽东有句名言:十月革命一声炮响,给我们送来了马列主义。在那时,同闻“炮响”的孙中山,从军事的更深层次上理解了苏俄十月革命,并从中受到鼓舞和启发,决心向列宁学习,建立革命政党和革命军队。

  1921年12月,此时正值第一次国共合作时期,孙中山通过中国共产党人的介绍,会见了共产国际代表马林,对其提出的改组国民党、谋求国共两党合作和建立军事学校等建议十分赞赏。1923年8月,孙中山派蒋介石率领由国民党人和共产党人联合组成的“孙逸仙博士代表团1924年元旦,孙中山和夫人宋庆龄在广州。”赴苏联考察党务和军事。11月,国民党临时中央执行委员会决定成立“国民军军官学校”,培训陆军初级军官。在此前后,国民党内还酝酿过筹建以“陆军讲武堂”等为校名的提案和规划,但均未正式开办就夭折了。

  1924年1月24日,孙中山命名成立“陆军军官学校筹备委员会”,任命蒋介石为“筹委会”委员长。在蒋辞职(未准)赴沪后,由廖仲恺代理,继续进行筹备工作和负责招生事宜。“陆军军官学校”这一校名,在此也最初由孙中山亲自写定,最早出现在国民党中央的正式文件中,同年3月又见于广州《民国日报》刊登的《陆军军官学校筹备处布告》和《陆军军官学校考试委员会启事》等文告中。“陆军军官学校”在孙中山以及众人的努力下,特别是依靠共产党参加筹备工作,输送大批共产党人和革命分子担任教官或招收为学生,实行两党合作创办革命军官学校,终于在经过短短几个月的紧张筹备后成立了。

  军校宣布成立时,正式命名为“中国国民党陆军军官学校”,但仍简称为“陆军军官学校”,悬挂在校大门上的校牌即如此书写。因位于广州黄埔区长洲岛,在当时的口语中通俗称为“黄埔军校”。其实,该校对外对内发表宣言文告和出版书报刊的署名,从来不用简称或俗称,而用全称。此后,黄埔军校先后四迁校址,屡改校名,另有不同时期不规范的简称或外加、冒充的名称,合计校名多达10余个,但一说到黄埔军校,人们一般都会明白所指即是这个起源于广州黄埔岛的军校。

  黄埔军校于1924年6月16日举行开学典礼,孙中山亲临发表演说。他明确提出:以“亲爱精诚”为校训;以“创造革命军,挽救中国的危亡”为办学宗旨;以学习苏联建军经验,采取军事与政治并重,理论与实际结合为办学方针。寄厚望于在这里培养革命的军事政治人才,组成以军校学生为骨干的革命军,重新创造革命事业。

  军校直隶国民党中央执行委员会。孙中山任军校总理,蒋介石任校长,廖仲恺任党代表,组成最高领导机构——校本部。下设政治、教授、教练、管理、军需、军医6个部办公。11月以后,增设教育长和军法处、参谋处。教职员中不少是国共两党的重要干部和社会知名人士。共产党人周恩来曾任政治部主任,叶剑英曾任教授部副主任,聂荣臻、恽代英、萧楚女、高语罕等都在黄埔军校工作过。军校先后聘请苏联专家切列潘诺夫、瓦西里·布留赫尔(在中国化名加伦)等为军事顾问。这年冬天,军校成立教导第1、第2团。

  军校仿效苏联红军的经验,设立党代表和政治部。这是在中国军队中最早建立的新型政治工作制度。除军校设党代表外,在各教导团和后来的党军中,从连至师均设党代表。其职责是监察行政、参加部队管理、指导党务和主持政治训练,并保障军事训练及一切战斗任务的完成。军事指挥官的命令,必须有党代表副署方能有效。政治部是校长和党代表进行政治教育的佐理机关,专司一切政治工作。各学生队设政治指导员,对政治部负完全责任。各级党代表和政治部主任、政治指导员,大多由共产党员或国民党左派人士担任。军校先后制定了《政治部服务细则》、《本校政治部指导员条例》、《宣传队组织条例》等较为完整的政治工作制度。

  国共合作的广州时期(2)

  军校教育,规定学制为3年,因当时用人迫切,实际为半年至两年半不等。 军事教育:分学科(步兵操典、射击教范、战术学、兵器学、交通学、筑城学、军制学等)和术科(制式教练、战斗教练、实弹射击、野外演习等)两大类。第1期学生均施以步兵训练,第2期学生开始分步兵、炮兵、工兵、辎重兵和宪兵5科。第3期学生起实行入伍生制度,新生经

  过3个月的入伍教育,考试及格者升为正式学生。第4期学生以后增设政治、骑兵、交通和无线电等科。后期又增设英、德、法、日等外语教授班。 政治教育:主要是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和革命英雄主义教育。学生可

  孙中山视察黄埔军校时,向师生发表演说。

  阅读三民主义和马克思主义等书籍。《政治教育大纲草案》规定,政治课包括三民主义、帝国主义、社会主义、各国革命史、军队政治工作、政治学、经济学等18门。教学方式,以讲授政治课为主;同时,定期举办政治讲演会、政治讨论会、政治问答等。国共两党及社会著名人士谭延闿、张静江、毛泽东、刘少奇、鲁迅等曾到校讲演。军校为加强对师生和群众的宣传教育,大量出版期刊、专刊、文集、丛书等,向校内外发行。此外,还制定了《革命军刑事条例》、《革命军惩罚条例》、《革命军连坐法》等军法,以严格军事纪律。

  1924年10月,军校师生参加镇压由英帝国主义支持的广州商团叛乱。1925年2月,军校师生和教导团共3000余人组成的校军,是第一次东征广东地方军阀陈炯明的主力,同友军一起击败陈军。4月,校军改编为国民党党军第1旅,后又扩编为党军第1师。6月,奉命回师广州,参加平定滇、桂军阀杨希闵、刘震寰叛乱。23日,军校派入伍生和党军参加广州各界人民的反帝大游行,在沙基遭英、法、葡帝国主义武装镇压,军校官兵和学生牺牲23人。10月,以党军第1师为基础扩编而成的国民革命军第1军,参加第二次东征陈炯明,在友军配合下彻底消灭了陈军,为统一和巩固广东革命根据地作出了重要贡献。1926年7月之后,军校许多毕业生参加北伐战争,在作战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军校随着革命形势的大发展而扩大。以教导团为基础成立国民党党军第1旅,是此后国民革命军大发展的基干力量。从1925年起,黄埔军校先后在广州、潮州、南宁、武汉、长沙设立分校。1926年3月,国民政府军事委员会将国民革命军各军所属军事学校与黄埔军校合并,改组为“中央军事政治学校”,直隶军事委员会。蒋介石任校长,汪精卫任党代表。增设副校长,由李济深担任。设教授部、训练部、政治部、经理部、入伍生部、管理处、军械处、军医处、编译处、兵器研究处和高级班。

  这一时期,黄埔军校曾数次更改校名。除创办之初的“中国国民党陆军军官学校”(简称“陆军军官学校”)外,引人注目的是在其中加入“党立”两字,全称“中国国民党党立陆军军官学校”,这是1925年2月第一次东征时开始使用的校名,最早见于军校发布的文告《告东江人民书》,刊登在军校出版的《青年军人》第2期。那时,校总理孙中山病在北京,在校名上冠以“中国国民党党立”的字样,实为校长蒋介石所决定,其目的是为贬低共产党人在军校中的地位制造根据。从这个校名的改变可看出,蒋介石在军校排共、反共初露端倪。蒋介石国民党政府后来在撰写军校校史时,为掩盖国共两党合作创办军校的真相,把“中国国民党党立陆军军官学校”称为是黄埔军校最早的校名,这是不尊重历史的。

  1924年拍摄的黄埔军校大门,校匾题为“陆军军官学校”。从军校创办时期对内对外的文告、声明等文献资料看,所署校名并未统一。多采用“陆军军官学校”的简称。1925年6月,军校为广州沙基惨案发表《本校全体官生士兵通电》,以“中国国民党党立陆军军官学校”署名;1926年2月为援助省港罢工发表《慰问罢工工友》公开信,又仍以“陆军军官学校”署名。在此期间,以“黄埔陆军军官学校”或“广州陆军军官学校”作校名,也始见于广州《民国日报》、《上海民国日报》的文章或消息报道中,但这些称呼纯属为了标明校址所在地,以区别于当年滇、粤、桂、湘各军所办的军官学校,并非正式校名。

  国共合作的广州时期(3)

  黄埔军校继“陆军军官学校”、“中国国民党党立陆军军官学校”校名之后,正式启用的校名是“中央军事政治学校”。这个校名是苏联顾问鲍罗廷和加伦建议的,由国民政府中央军事委员会通过,决定将“陆军军官学校”扩大改组,于1926年3月1日正式命名。共产党人熊雄是这次筹备改组的委员之一。由此开始,军校书报刊如《黄埔日刊》、《黄埔潮》、《政治学概论》等都署用这一校名。这一时期,师生佩戴的中央军事政治学校的铜质证章,不但铸有“青天白日”与“镰刀斧头”的两党标志,还在证章中心铸上了地球图案,象征“世界革命”,充分反映了共产党人的革命思想在军校中占有显著地位。在此期间,也有文稿和报道等以“国民军中央军事政治学校”、“国民革命军中央军事政治学校”署校名,但并非正式命名。这两个校名的使用,反映的不仅是军校属于国民革命军编制,其实质是随着蒋介石军事大权在握,他又一次试图减弱共产党势力在军校中的影响。

  1927年4月23日出版的《讨蒋特刊》1927年1月,国民党中央迁到武汉,4月中国国民党中央执行委员会在武汉开办中央军事政治学校。该校是在国共第一次合作、革命统一战线濒临破裂时期,以共产党人为核心的黄埔军校武汉分校扩大改组而成。在广州黄埔的中央军事政治学校依然开办。这时蒋介石在上海已发动“四·一二”政变,他以南京为校址,又成立了一个“中央军事政治学校”,公开组织筹备委员会,并以正宗“黄埔军校”自居。这样,在广州、武汉和南京同时出现了“中央军事政治学校”,形成了三足鼎立的局面。当时,以广州黄埔为校址的中央军事政治学校,校内国共两党势力处在对峙时期,双方斗争激烈,胜负未分;以南京为校址的中央军事政治学校,虽然在筹备阶段,但蒋介石却利用手中拥有的权力,调动在广州黄埔入学的第5期学生到南京举行毕业仪式,宣誓反共;只有以武汉为校址的中央军事政治学校,仍然是共产党的革命势力占优势,所以反蒋的立场最为坚决,取消了以蒋介石为校长的校长制,建立了以共产党人恽代英等3人为常务委员的委员制,出版《讨蒋特刊》、《革命生活》等书刊,发起了声势浩大的“讨蒋运动”,名震一时。

  早期黄埔军校历次校名的变更,显然都与当时的历史发展趋势有密切关系,反映了国民党与共产党合作与斗争的现实和力量变化。

  1927年蒋介石发动“四·一二”政变后,广州黄埔军校于4月18日进行“清党”,400多名共产党人和革命师生被捕,许多人惨遭杀害,其中有著名的共产党人熊雄、萧楚女等。从此,革命的黄埔军校变质。之后,广州黄埔军校相继更名为“国民革命军军官学校”、“国民革命军黄埔军官学校”。1930年9月,蒋介石命令停办在广州黄埔的军校。至此,以广州黄埔为校址的黄埔军校宣告结束。

  黄埔军校在广州时期创造了辉煌的业绩和历史。军校建校之初,积极贯彻联俄、联共、扶助农工三大政策,努力建设一支为救国救民,统一国家,不惜牺牲的革命军,在支援群众运动、统一广东革命根据地和北伐战争中,发挥了重大作用。广州黄埔军校从1924年创建到1930年停办,历时6年,共招收7期学生,毕业4期另2个总队计6349人(含第6、第7期部分毕业于广州黄埔本校的学生),培养出大批军事政治人才,在中国现代军事史上占有重要地位。

  第1期:1924年3月27日举行新生入学考试,4月28日放榜,正取350人,备取120人,录取学生编成4个队。其中许多学生是共产党组织从各地选派来的党团员和革命青年。5月5日,新生陆续入校编队,进行入伍教育。11月19日,湘军讲武学校学生158人并入该校,编为第6队。另有四川等地送来的21名学生并入本期,分别插入各队学习。11月30日,第1期学生考试完毕,及格者456人宣布毕业。旋即开赴东征前线。1925年6月25日补行毕业典礼,共5个队计635人毕业。

  国共合作的广州时期(4)

  第2期:1924年8月14日举行第一批新生入学考试,10月、11月又有两批入学。原本分步、炮、工、辎重、宪兵等科,但在实际上并未详分。本期修业期本定为半年,后因各地学生随到随入校的原因,延迟修业期为近1年。1925年9月6日举行毕业典礼,共计449人毕业。

  第3期:1924年冬,招考于广州、上海等地,陆续进校,分步、骑两科。1925年7月1日开学,共分9个队与1个骑兵队。1926年1月17日举行毕业典礼,共计1225人毕业。

  第4期:1925年7月至1926年1月分7批进校,最后一批于1926年3月8日开学,分步兵、炮兵、工兵、经理、政治5个科。本期学生经历了“中山舰事件”、第二次东征、军校改组等重大事件,因此从入伍到毕业很少有安定授课的时间,但也使这期学生增长了在激烈的军事、政治斗争中成长的见识,故本期学生后来比较出众。1926年10月4日举行毕业典礼,共计2656人毕业。

  在广州招生的军校第5、第6、第7期学生,计有8300余人,后大部转到南京学习、毕业。其中第6期有718人、第7期有666人毕业于广州黄埔本校。

  蒋介石在上海发动政变后,轰轰烈烈的第一次国内革命战争结束。原国共合作的黄埔军校不复存在,这个校牌却成了蒋介石个人培养和网络“黄埔系”的工具,他相继在南京、成都接期续办黄埔军校,以黄埔军校创办时间“六·一六”为校庆日。并先后改军校名为“国民革命军军官学校”、“中央陆军军官学校”等。如1933年5月南京本校颁发的毕业证书又写为“中央陆军学校毕业证书”,后来再折腾恢复为“陆军军官学校”的最初校名。然而,不管这些校名如何变化,萦绕在人们脑际中的还是黄埔岛上的那块军校校牌,脱口而出的还是“黄埔军校”。

  1924年初至1927年4月,在黄埔校史上常称为是黄埔本校时期。

  国民党一党独办军校的南京时期(1)

  南京黄埔军校建校之初的大门蒋介石是在“黄埔军校”起家的,他视“黄埔系”为人力资源宝库,非常重视黄埔军校的建设。1927年4月18日,国民党政府定都南京。为便于直接控制军校,排斥共产党,实现国民党一党专制,蒋介石遂决定在南京另行筹建中央陆军军官学校。5月,蒋介石开始筹备以原广州黄埔军校为基础的预科军官学校,并成立了筹备委员会。8月12日,蒋介石由于内争而下野,筹备工作暂时停顿。1928年1月,蒋介石复职后又重提由广州向南京迁校之事。3月16日,新军校本校在南京正式成立,定名为“中央陆军军官学校”,习惯上仍称黄埔军校,又称南京本校。蒋介石任校长,李济深为副校长,何应钦为教育长。

  南京本校的校址,确定在小营。大门为钢筋水泥修筑的方形高门,门额上方悬挂“中央陆军军官学校”校牌。门外两边各有一个砖砌的岗亭,沿大门向两边延伸着铁栅栏护墙。正对大门的办公大楼主楼是一座3层方形楼,两侧延伸2层办公楼。办公楼后面是校大礼堂,礼堂正门有4组高大的双立柱,门顶呈塔形,上置旗杆。校园内当初还修建有供校长专用的方形2层小楼,以及教学楼、学生宿舍等建筑设施。校内有可容纳万人集合、活动的大操场。

  1928年3月6日,中央陆军军官学校举行开学典礼,蒋介石以校长身份主持大会,军校教员、职员、学生、军官团官兵等到会。蒋介石训话强调所谓“革命的精神、革命的纪律”,特别指出“凡是反对党的人,无论是军官,是学生,都可以反对他。即使本总司令不要党,请各位就反对我,就杀我”。重点强调国民党一党意识,意图是要把军校学生培养成完全忠于国民党一党的军人。实际上,这也就是南京黄埔军校的教育方针。

  开学典礼已经举行,但学校迟迟不能授课。只因为学生数量严重不足,难以编队。原来,1926年在广州黄埔本校招收了第6期4400多名入伍生。1927年“四·一二”与“四·一五”政变后,广州黄埔本校的校务被迫停止,学生纷纷退学、逃离,留黄埔岛者仅剩800多人。这时,蒋介石虽然因国民党内部纷争,宣布下野,但他却命令黄埔同学会在杭州设立“执行所”,对从广州黄埔本校出走的学生予以收容。在杭州中转的原广州黄埔军校第6期1000余名学生,于1928年4月13日到达南京本校,

  南京黄埔军校旧址(2003年摄影)

  剩约800人。武汉、长沙分校的学生也陆续到达。共有3500多人。因此,南京时期的黄埔军校在举行开学典礼1个多月后,拖至4月23日才开始上课。

  南京本校成立后,在教育体制和人事安排上较原黄埔本校有所改变。1928年11月,南京本校改校长制为委员制,推定蒋介石、胡汉民、吴敬恒、戴传贤、冯玉祥、阎锡山、何应钦、李宗仁、李济深为校务委员会委员,何应钦为常务委员。由国民政府任命。此后吴稚晖、钱大钧、张学良、张治中、汪精卫、朱培德、程潜、唐生智、陈诚、刘湘、白崇禧等也陆续担任过校务委员之职。校务委员会为最高领导机构,常务委员主持工作。教育长由张治中担任,执行委员会决议,综理全校事务。校部下设各处(或部)二级机构,负责各方面工作。处下设科。对一些组织机构、制度作了新的调整:(1)校长办公厅改为总办公厅。(2)教育部和训练部合并为教育处。(3)管理处改为总务处。(4)军械处改为军械科。(5)编译处改为编译科。(6)政治训练处改为隶属校本部。(7)经理处和军法处按原体制不变。

  军事教官和助教,少数隶属处里管辖,大部分归于各兵科。处属教官中有高级教官、技术总教官、普通学总教官、体育总教官、普通学外国文教官等。此外,军校还附设一些直属机关,如毕业生调查科、图书馆、官生同乐会、校舍设计委员会,以及军官团、军官研究班、航空队等。

  学生总队,是入伍生受训期满升学学习和训练的组织,一般编有步兵大队(若干)、炮兵大队、工兵大队、交通兵大队,有时设骑兵、辎重兵大队。各大队设大队长,负全责。大队下又编有若干队(或中队、或区队),由队长(或中队长、或区队长)负责。

  国民党一党独办军校的南京时期(2)

  南京本校建立以后,还陆续开办了昆明分校、广州分校等。

  南京中山陵(2003年摄影)

  从新生入校至毕业的军校生活,南京本校成立初为两年学制,采取日式教育。1930年以后,将学制改为3年制,采取德式教育。入伍生教学是本校学生的第一道门槛,考生被军校录取后,规定要进行分为4个阶段、为期1年的入伍生教育:第1阶段,新兵教育4个月;第2阶段,上等兵教育2个月;第3阶段,下士教育两个半月;第4阶段,分发各师实习3个月。入伍生学业期满后,要通过考试才能升学。考试包括笔试、野外学习和阅兵分列式,成绩合格者,才可以升入本学期学生总队,编入各专业队继续学习深造。成绩不合格者,或留下期入伍生团再学习,或被淘汰。对能升学的人,按其特长编队,然后进入下一年学习,成为军校正式学生。学期为两年,第一年进行各兵科基本军士教育,第二年为各兵科专门教育。学业的最后阶段,要举行诸兵种联合演习。第9期学生的联合演习比较有代表性,参加演习的所有军人编成东、西两军,东军由学生总队组成,本校教导总队编为西军。总队军官随军负责监视、审判和管理。为了烘托战场气氛,又避免出现不必要的伤亡,演习部队规定,步枪每支每日装备20发空炮弹,每门山炮每日装备30发空炮弹,每挺机枪配备5000枚鞭炮,每100枚作1串。西军一律佩戴红帽箍、红臂章,东军则不佩戴。演习地点选择在江苏省句容地区。严格规定演习中不准捕获,不得乔装潜入,不得破坏建筑及农作物,不得雇用民夫等。演习共进行了6天。

  1933年6月,南京本校又恢复校长制,并在校长以下设校务委员会。蒋介石为校长兼委员,其他委员较原人选略有增加。军校自第8期开始,又增设高等教育班、军官补习班、军官训练班,并受委托代训空军、海军、军需、军医、兵工、测量、兽医等入伍生,后又成立空军营。1937年春,张治中辞去教育长职。5月,由陈继承继任。这时的南京本校,已有相当大的规模。12月,日军占领南京前夕,军校辗转进川,校本部迁到成都。黄埔军校在南京时期随告结束。

  黄埔军校在南京时期的各期学生入学、毕业简况如下:

  第5期:系于1926年3月将原已编入第4期而没有升学的入伍生组成,在广州黄埔本校入学,4月开学。本批学生最初为第5期入伍生第1团。7月,又成立第2团,此批入伍生炮兵团、工兵营、迫击炮连,曾随师北伐,战绩卓著。留守学生,担任本校护卫任务。11月升学,所分科目同第4期。本期全部学生于1927年7月20日转至南京学习,8月15日举行毕业典礼(第3、第4、第5队学生时在武汉执行警戒任务,在武汉举行毕业典礼。在南京本校第1、第2、第6队毕业生计1480人于南京举行毕业典礼)。本期共计2418人毕业。

  第6期:本期学生分为广州黄埔和南京两地学习。本期也是军校在南京时期招收的首批学生,于1928年3月举行开学典礼。4月13日,由杭州中转的广州黄埔本校第6期学生1026人到达南京,与在校考取生和长沙分校、武汉分校、学兵团、福建陆军干部学校学生合并,共计2269人。除长沙分校学生编为步兵第3大队外,其余混编为步兵第1大队、步兵第2大队、炮兵大队、工兵大队。暑假后,步兵第3大队毕业离校,又将陆续来南京的黄埔本校学生和校宣传队编入南京本校。同时,第14、第44

  1929年5月,颁发给黄埔六期生刘放吾的毕业证书。

  军军官讲习所学生也并入南京本校,编为步兵第4大队。其他学校的交通技术学生并入南京本校后编为交通大队。第26军军官团并入南京本校后,编为辎重区队,属炮兵大队。南京本校本期学生于1929年5月15日期满毕业,共计3534人。在黄埔军校史上称为第6期第1总队,以此与广州黄埔本校的第6期第2总队相区别。广州黄埔本校第6期学生招生于1926年8月,10月录取入伍生4400余人。升学时分炮、工、步3科。此期间,蒋介石在军校中“清党”,白色恐怖下,黄埔本校的校务陷于停顿,本批学生中途退学、潜离者占大半,留黄埔本校者还有800余人。1929年2月期满时,仅剩718人毕业。在黄埔军校史上称为第6期第2总队。本期学生在南京本校和黄埔本校共计有4252人毕业。武汉分校黄埔第6期,还培养了黄埔军校史上的首批女生。

  国民党一党独办军校的南京时期(3)

  第7期:本期学生也分别在广州黄埔和南京两地学习。以1928年初浙江国民党省政府在杭州设立的军事训练班为第7期基础,其中收容广州黄埔本校学生1000余人,编为第3大队,除第1、第2大队属于第6期学生外,其余第3大队即第7期预科生。稍后,国民党第2集团军军官学校的学生,送杭州改编,也同属于第7期预科生。1928年冬,该期预科生来南京升学,1929年3月16日开学,分步兵、骑兵、炮兵、工兵4科。1929年10月,南京本校本期学生曾奉命去武汉执行警卫任务,分驻各地,教育因此停顿,至11月才返校补课,12月28日举行毕业典礼,共计852人毕业。在黄埔军校史上称为第7期第1总队,以此与广州黄埔本校的第7期第2总队相区别。广州黄埔本校第7期学生有预科生和入伍生之

  原南京黄埔军校校园内的“炮标”地名今仍在(2003年摄影)

  区别,当第6期入伍生入学考试结束后,远道来广州报考军校者甚多,便成立了学生军及军士教导队,为第7期预科,之后去南京本校的学生很多,黄埔本校仅剩200余人。1927年冬,国民革命军第8路军总指挥部在燕塘组织军官学校,招收学兵。1928年5月,国民党中央为统一军校教育,电令取消燕塘军官学校,原在校学兵就近由黄埔本校接收。黄埔本校在燕塘特设入伍生部,派李扬敬为部长,招取入伍生800余人。这批入伍生与黄埔本校原本期预科生均在1928年冬升学。本期广州黄埔本校学生因蒋介石下野曾一度中断学习,后复课。1929年9月26日举行毕业典礼,计有666人毕业。在黄埔军校史上称为第7期第2总队。本期学生在南京本校和黄埔本校共计有1518人毕业。

  第8期:本期在教育体制等方面,与以往各期有较大的不同:一是该期于1930年5月成立的入伍生团,其组织虽与普通编制相同,但又与普通步兵团不同,在各连设尉官班长,这是以前入伍生团所没有的;二是自本期开始,延长学生在校修业时间为3年,第一年为入伍生教育,使其对军队生活有所了解。第二、第三年为学生教育,学习各兵科将校官必要的知识和指挥能力;三是从1931年起,军校采用德国教育方式,蒋介石曾经专聘德国顾问来校讲学,如总顾问鲍尔,德国驻上海总领事克礼培尔,德国原国防军总司令塞凯特,德国将军魏资尔等都曾为军校出谋划策。1932年3月,武汉分校第8期学生总队并入南京本校,为第8期第2总队。本校生为第1总队。第1总队于1933年5月20日毕业,计有学生505人。第2总队于11月毕业,计有学生1240人。该期毕业生共计1745人。

  原南京黄埔军校校园内的“马标”地名今仍在(2003年摄影)

  第9期:该期学生主要来自于黄河流域的山东、河南、山西、陕西和东北地区的辽宁、绥远、黑龙江等地。自该期开始,黄埔军校向黄河南北、边疆等地招生。本期学生于1930年3月6日入校,1931年5月升学,1934年5月毕业,共计有毕业生654人。

  第10期:本期学生分为两批,经过两次招生。第一批于1933年9月进校,编为入伍生团。入伍生团分为步、骑、炮、工、交通5个科,学生于1936年6月16日毕业,计940人,称为第10期第1总队。第二批是后将备取生成立入伍生预备班,修业时间延长半年。预备班的学生分科与第1总队相同,于1937年1月毕业,计有621人,称为第10期第2总队。该期共计有毕业生1561人。

  第11期:该期学生主要来自于北平、洛阳、汉口、南京、上海、广州等城市,先后于1934年9月入伍,编为两个入伍生团。正取生700余人,编为入伍生第1团,称第1总队。备取生纳入预备班,编为入伍生第2团,称第2总队,修业期延长半年。第1总队学生于1935年11月入伍期满,分发各部队实习3个月,于1936年1月升学,1937年8月28日毕业,计有605人。第2总队学生于1937年10月25日毕业,计有664人。本期分步兵、骑兵、炮兵、工兵、交通5个科,共有毕业生1269人,是黄埔军校在南京时期毕业的最后一批学生。

  国民党一党独办军校的南京时期(4)

  第12期:于1935年9月28日在南京本校入伍者,计有652人。11月11日,要塞炮校的103名学生转入本校。1936年9月9日分步兵、炮兵、工兵、通信兵4个科,步兵4个连,炮兵1个连,工兵1个连,通信兵1个排。1937年1月28日升学,为第12期学生总队。下半年因日军进犯,战火迫近南京,自8月开始陆续西迁。因抗战需要,该期学生提前于1938年1月20日毕业于武昌,共计有740人。

  第13期:是黄埔军校南京时期最后一批在南京招收并进行入伍生教育行将期满的学生。1936年8月招生,9月1日入伍,共计有1490人。入伍生教育即将期满升学时,因日军侵犯南京,国民党军大溃退,军校也由南京西行,经江西、湖南、湖北进入四川。1937年11月11日,本期入伍生于庐山举行升学典礼,共1446人,为第13期学生第1总队。1938年9月16日毕业于四川铜梁,共计有毕业生1412人。

  此外,在南京招考的还有第14期入伍生,分别于1937年10月之后在南京入伍。1938年11月和1939年9月分别毕业于四川铜梁。累计有毕业生2179人。该期入伍生在南京基本上没有受训学习,故一般不计入南京时期黄埔军校毕业生内,而归入成都时期黄埔军校。

  南京时期是黄埔军校史上的一个重要时代。南京本校建立以来,开办计有9期,其中第5期至第11期学生在校毕业,招收了第8期至第13期军校生。共招收7459人,毕业11000余人。

  南京时期黄埔军校比较之前后另外两个时期,突出的特点是反共宣传更为彻底。黄埔本校时期,为国共合作建校;成都本校时期,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形成,军校在某些方面有其很大的进步性;南京本校时期,则是自始至终的反共,为国民党政权培养了不少积极反共的中坚力量。因此,南京时期的黄埔军校,对研究民国史、国民党史有着重要的不可或缺的作用。

  在大陆时间最长的成都时期(1)

  20世纪30年代的黄埔军校校长蒋介石1937年底,日军占领南京前夕,黄埔军校西迁四川,一直到1949年底国民党政府败退大陆,校址再没有离川,历时长达12年。除短训班外,有两期学生毕业于四川铜梁,10期学生毕业于成都。一般说来,在四川铜梁招收入伍升学的学生,统一划归黄埔军校成都时期。这一时期,是黄埔军校在大陆培训学生最多、校址未变时间最长的一个时期,也是该校在大陆培训学生的最后一个时期。

  蒋介石国民党政府在成都设立军校,最早是在1935年,称谓黄埔军校成都分校,成立于10月1日。由黄埔军校南京本校原教育处长李明灏为分校主任,彭武扬为副主任。1936年4月15日正式开学,1938年1月改称黄埔军校第3分校。

  1937年底,国民党政府从南京大撤退,黄埔军校南京校本部也紧急撤离西迁。 11月初,黄埔军校南京本校第13期入伍生于庐山举行升学典礼后,称为第13期学生第1总队。会同录取不久的第14、第15期两期入伍生,经过几个月的行军,途经江西、湖南、湖北,进入四川,到达铜梁安居镇,行程计有2000余公里。军校在铜梁整训将近1年,在校学生编为第13期第1总队、第14期第1、第2总队和第15期第1总队。在铜梁,1938年9月第13期第1总队学生毕业,11月第14期第1总队学生毕业,1939年9月第14期第2总队学生毕业。由于此时处于战争时期,在校教育很难正规化,特别是学生员额萎缩,军校撤销了学生总队。国民党政府迁移重庆后,军校曾有选校址在重庆的动议,但最终因为此时的重庆人满为患,军政机关太多,军校这么多师生,实在难以找到一块安身办学的地皮,只能另外选择地方。

  1939年初,军校由铜梁迁至成都市区,原有成都分校,即第3分校并入本校(3月,改设第3分校于江西瑞金)。成都本校在成都分校的基础上,扩编政治部,增设军官教育队,恢复原高等教育班,加设了战术研究班、校尉官研究班、射击训练班、技术训练班、特务长训练班等,军事教育趋于完善。校址的调整:将原成都分校北校场旧址改为校本部,学生总队则分驻西校场、南校场、皇城及市西郊草堂寺、青羊宫等地。校务委员作了调整:除原有人选外,又增加了唐生智、程潜、白崇禧、邓锡侯、龙云、余汉谋、陈诚、张治中等8人。

  军校自迁成都后,先后进行了一些比较大的行政机构调整和人事调整。将原撤销的学生总队分别又在第16、第17、第18等期重新建立。1943年,教育长陈继承调走,由陆军大学教育长万耀煌继任。1944年春,军校曾代训两期青年远征军教导团学生。1945年秋,又撤销总队制,军校为方便管理,按照各总队地址分为4个督练区,各设督练官1人,负责转达校部命令及教学事宜。不久,日本战败投降,中国抗日战争结束,国民党军队裁员。各分校相继合并裁减,所有在校学生依肄业时间分别结束或转入各兵科学校,并选送一些优秀者进成都本校,前后达3000余人。

  1946年元旦,军校由南京时期“中央陆军军官学校”改名为“陆军军官学校”,确定培养对象是国民党基层干部。2月,以第20期学生为各兵科普及教育实验区,开始试行各兵科的综合教育。4月中旬,原教育长万耀煌调往湖北,由关麟徵继任教育长,关是黄埔一期生,在东征中负伤后仍成都北校场黄埔楼(1994年早春摄影)英勇奋战,共产党人主办的《中国军人》杂志曾为此事赋诗称赞过,关因此伤而很快出名,后青云直上。在1947年冬以前,军校校长一直由蒋介石兼任,此后,由关麟徵继任校长,并恢复总队制。1949年9月7日,关麟徵调任国民党陆军总司令。20日,黄埔一期生张耀明继任校长。

  军校在成都时期,培训学生计有第14至第23期,共10期。各期简况如下:第14期:本期学生于1937年秋、冬分别入校,分3个总队。第1总队于1937年秋入校,1938年11月毕业于四川铜梁,计有669人。第2总队于1937年10月在南京入校,1939年9月毕业于四川铜梁,计有1510人。第1、第2总队学生累计有毕业生2179人。他们入校于南京,但基本上没有在南京学习,大多数时间是在战火中的西迁征途和四川铜梁度过的。这批学子就学于历史巨变关头,其经历与本校第4期相似,特殊的历练使他们在此后人生道路上所取得的成就,明显大于前后数期校友。本期学生除毕业于铜梁的两个总队外,第3总队于1937年9月入校,系原成都分校招考的学生。合并后,由本校实训,1939年1月毕业,计有1520人。本期学生共计有3699人毕业。

  在大陆时间最长的成都时期(2)

  第15期:本期招考于武昌,于1938年1月1日入校,1940年7月21日毕业,计有1559人。此期间,军校代训空军学生272人,归入本期毕业。本期毕业生共计1831人。

  第16期:本期学生分3个总队。第1总队于1938年8月入校,驻成都南较场,于1940年12月毕业,计有1597人。另代训空军学生97人,编为第16期步兵第7队。第1总队毕业生计有1694人。第2总队学生在1939年1月入校,受训于铜梁,为期10个月,于1939年10月毕业,计1629人。第3总队驻北较场,于1939年春入校,1940年4月毕业,计有1165人。本期共计有毕业生4488人。

  第17期:本期学生分为3个总队。第1总队于1940年4月15日开学,驻成都西较场,计有1527人,毕业于1942年4月底。第2总队于1940年5月6日开学,驻铜梁,计1374人,毕业于1941年11月20日。第3总队于1940年7月13日开学,驻成都北较场,毕业于1942年2月15日,计有毕业生1030人。本期毕业生共计有3931人。

  成都北较场武担山(1989年夏摄影)

  第18期:本期学生分为两个总队。第1总队于1941年4月1日入伍,分驻成都西郊草堂寺、青羊宫。1942年,步、工兵大队迁北较场,特科大队迁西较场。毕业于1943年2月,计有1215人。第2总队于1941年11月25日入伍,驻南较场,毕业于1943年10月8日,计有1237人。本期毕业生共计有2452人。

  第19期:本期于1941年后由各大城市分区招生,并派人去日伪敌占区招收优秀青年,学生陆续于1942年春来校,5月中旬正式成立本期第2总队于草堂寺,12月25日开始入伍训练。1943年3月分科,分为步兵、骑兵、炮兵、工兵、特别班、辎重兵、通信兵7个科。复有本期第1总队的产生,仍驻草堂寺,只有步科总队后又因适应需要编为炮兵两个队,计有9个队,有学生共998人。第2总队为特科总队,计有骑兵1个队,炮兵3个队,工兵两个队,辎重、通信各1个队,有学生共902人,驻西校场,于同年12月升学。到1945年春反攻日军前夕,因前线急需干部,本期学生均提前于4月初将全部课程考试完毕,10月4日举行毕业典礼,全学期前后在校受训时间两年零4个月。本期共计有毕业生1900人。

  第20期:本期学生于1944年3月20日在成都南较场入伍,编为10个队。8月30日分科,分驻西较场、南较场。合编为步兵第1大队,辖3个中队。1946年春,广西南宁第6分校学生合并入本校。一部编入本期为步兵第4中队。炮兵1个大队,辖2个中队。工兵1个大队,辖2个中队。通信兵1个大队,辖3个中队。其余骑兵、辎重兵各1个独立中队。本期分为步兵、骑兵、炮兵、通信兵、辎重兵、工兵6个科,毕业于1946年12月25日,共计有毕业生1116人。

  第21期:本期学生于1944年5月至1945年1月3日起陆续入伍,计编步兵11个大队,辖38个中队,其中有西安督训处原所辖17个中队。骑兵1个大队,辖3个中队,其中有西安督训处所辖1个中队。炮兵2个大队,辖5个中队,其中有西安督训处所辖两个中队。工兵两个大队,辖5个中队,其中有西安督训处所辖3个中队。辎重兵1个大队,辖4个中队,其中有西安督训处所辖1个中队。通信兵2个大队,辖4个中队,其中有西安督训处所辖2个中队。战车独立1个中队。本期分步兵、骑兵、炮兵、工兵、辎重兵、通信兵、战车兵7个科。其中步兵第1、第2大队入校时间较早,所辖6个中队,计有学生550人,于1947年8月28日毕业。其余各大队因为成立较晚,延长1学期,分别于1947年12月25日、1948年6月16日毕业,计5488人(其中战车兵科于1947年12月25日毕业2219人)。本期共计有毕业生6038人。

  台海两岸黄埔同学等在成都北较场中正堂前留影(1984年夏)

  第22期:本期为抗战胜利后招考的学生,分步兵、骑兵、炮兵、工兵、辎重兵、通信兵6个科,计有3个总队。第1总队,1948年7月7日在成都以西双流县城入伍。炮兵1个大队,辖3个中队。工兵1个大队,辖2个中队。骑兵1个大队,辖两个中队。通信兵1个大队,辖两个中队。步兵1个大队,辖4个中队。辎重兵1个独立中队。第1总队于1949年2月12日毕业,计有1538人。第2总队于1948年7月在双流县城入伍,12月入伍期满升学,编为步兵科,分3个大队,9个中队,另有1个通信中队,毕业于1949年7月,计974人。第3总队,由预备班学生卒业升学编成,分为3个大队,8个中队和1个工兵独立中队,毕业于1949年7月,计865人。本期共计有毕业生3377人。

  在大陆时间最长的成都时期(3)

  第23期:本期为军校在大陆招训的最后一期。第1总队为特科,分为5个大队14个中队。其中炮兵1个大队,辖3个中队;工兵1个大队,辖两个中队;骑兵1个大队,辖两个中队;步兵1个大队,辖4个中队;通信兵1个大队,辖两个中队;另有1个辎重兵独立中队。该总队于1948年8月入伍,计有毕业生1473人。第2总队为步科,分为两个大队,辖7个中队,于1949年10月升学,计有毕业生712人。第3总队为步科,分为3个大队,辖9个中队,计有毕业生820人。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人民解放军乘胜进军大西南。11月下旬,国民党政府由重庆迁往成都。11月30日,重庆解放。同日,蒋介石退守成都,住北较场军校校本部。这时,第23期学生还在学习期间,蒋介石为集聚力量,以图反攻,强令第23期学生于12月4日毕业。本期共计有毕业生3005人。

  12月中上旬,北路人民解放军由陕入川,进抵四川北部广元。原国民党西康省政府主席刘文辉、西南军政长官公署副长官邓锡侯、潘文华联名在川西发表通电,宣布起义。蒋介石众叛亲离,再难支撑在大陆的国民党政权,12月13日登机飞往台湾。军校第23期学生虽宣布毕业,但未离校,后留两个大队守卫成都校舍,其余所有2800余名毕业学生,加上“国立政治大学”迁到成都的学生以及军校教职员工兵等,在蒋介石离开成都后,组成战斗体制,由军校第2总队总队长李邦藩指挥,冲出成都,计划突围到西昌,再作另策。当突至大邑附近时,正遇由南路入川作战的人民解放军主力,激战中李邦藩等人阵亡,少数人退入川康边境。第23期学生除台湾籍77人,在蒋介石于12月初由重庆到成都后令空运台湾外,其余大部临阵宣布起义,少数外逃者也很快被搜捕。那些空运台湾的第23期台籍学生中,有30余人曾在1954年1月受国民党特务机关派遣由南朝鲜潜返大陆,在做特务恐怖破坏活动时被新中国专政机关逮捕。

  至此,黄埔军校结束了在大陆的历史,成都时期则是其最后一页,第23期学生为这一末页圈上了一个重重的句号。

  叶剑英 黄埔军校从1924年创办到1927年大革命失败的3年时间里,共招收6期学生,1万余人。其中除了第5、第6期是在蒋介石公开叛变、大革命失败后毕业的外,其余第1至第4期共4971人都是在大革命时期毕业的。这些学生经过严格的军事训练和纪律教育,特别是接受了革命理论的熏陶和战斗的考验,不少人成为创建和壮大国民革命军、工农红军的骨干。

  据统计,出身于黄埔的国民党军兵团司令以上高级将领有100余人,近40人被授予上将军衔,50余人被授予中将军衔、担任过集团军总司令、兵团司令以上职务。其中3人任“国防部长”:第1期的黄杰、陈大庆,第4期的高魁元。3人任参谋总长:第1期的桂永清、王叔铭,第5期的彭孟缉。4人任军兵种司令:第1期的桂永清任海军总司令;第1期的王叔铭任空军总司令;第1期的关麟徵任陆军总司令;第2期的沈发藻任装甲兵司令。第7期的罗友伦任宪兵司令;第4期的戴笠任军统局长;第4期的毛人凤任保密局长;第2期的郑介民任安全局长。还有国防大学、国防研究院、海军军官学校、中央警官学校、杭州笕桥中央航空学校等军校校长均为黄埔毕业生。在反共内战时期,最高军事指挥官如各“剿总”司令、绥靖司令、兵团司令、军团司令及各军、师长,也多由黄埔师生担任。他们中的不少人,经历了几十年的戎马生涯,又回到人民的怀抱,为祖国的建设事业,为促进祖国统一大业作出了积极的贡献,如李济深、张治中、杜聿明、侯镜如、郑洞国、宋希濂、李默庵、黄维等。

  黄埔师生在红军、八路军、新四军和解放军中,担任正军职以上领导职务的有近40人。中华人民共和国10位元帅中有一半曾在黄埔军校求学或任教,10名大将中的3位、57名上将中的8位出身于黄埔。他们是:

  黄埔教官:叶剑英元帅、聂荣臻元帅、陈毅元帅、陈奇涵上将、袁也烈少将。

  在大陆时间最长的成都时期(4)

  黄埔第1期:徐向前元帅、陈赓大将、周士第上将、陈明仁上将、阎揆要中将。

  黄埔第3期:常乾坤中将、徐介藩少将。

  黄埔军校毕业时的徐向前黄埔第4期:林彪元帅、倪志亮中将、唐天际中将、郭化若中将、白天少将、洪水少将、李逸民少将、方之中少将、曹广化少将(肄业)。

  黄埔第5期:许光达大将、杨至成上将、宋时轮上将、张宗逊上将、张开荆少将、周文在少将、廖运周少将。

  黄埔第6期:郭天民上将、谭希林中将、王诤中将。

  黄埔第8期:朱家璧少将。

  黄埔高级班:曾泽生中将。

  武汉分校:罗瑞卿大将、陈伯钧上将。

  黄埔军校军士教导队:彭明治中将。

  以上计有中国人民解放军37位开国将帅在黄埔军校工作、学习过,其中学生32人。还有在新中国成立后未授衔的,如时任黄埔军校政治部主任周恩来、政治部宣传科长雷经天,以及在新中国成立前牺牲的大批黄埔军校师生,如黄埔军校政治部副主任熊雄、主任教官恽代英、第1期学生左权、许继慎、蔡升熙等。

  黄埔军校在大陆时期,从1924年6月创办,到1949年12月蒋介石国民党政府败退台湾,这25年半的时间里,共开办23期。前6期为正宗的黄埔时期,毕业生共8107人,特别是前4期招生并毕业于黄埔本校的4971名学生,被视为“黄埔”的中坚;后17期先后在南京、成都等地开办,毕业生4万余人。黄埔军校本校(总校)在大陆时期的正式毕业生共计有52438人。

  由于处在战争环境和蒋介石与地方军阀争权夺利等一些人为因素,黄埔军校的组织机构看似简单,其实非常庞杂,枝蔓纷乱,盘根错节,头绪甚多。为使读者对黄埔军校在大陆各个历史时期的概貌有一个全程了解,本书特用简洁明了的表格形式,开列第1至第23期简况如下:期数〖〗本校驻地〖〗入校时间〖〗升学时间〖〗毕业时间〖〗毕业人数〖〗重 大 事 件一〖〗广州黄埔〖〗1924.5.5.〖〗1924.6.16.〖〗1925年初〖〗635〖〗校名“陆军军官学校”,国共合办,采取苏式教育。校长蒋中正。设步兵科。二〖〗广州黄埔〖〗1924.8.〖〗1924.8.〖〗1925.9.〖〗449〖〗增设炮兵、工兵、辎重等科。教育长:邓演达。三〖〗广州黄埔〖〗1924年冬〖〗1924年冬〖〗1926.1.〖〗1225〖〗曾改校名“中国国民党陆军军官学校”。

  教育长:胡谦续表期数〖〗本校驻地〖〗入校时间〖〗升学时间〖〗毕业时间〖〗毕业人数〖〗重 大 事 件四〖〗广州黄埔〖〗1925.7.〖〗1926.3.〖〗1926.10.〖〗2656〖〗1926年2月1日改校名“中央军事政治学校”,增设政治、经济等科。五〖〗广州黄埔〖〗1926.1.〖〗1926.11.〖〗1927.8.〖〗2418〖〗由第4期未升学生编成。第1、第2、第6队学生计1480人在南京参加毕业典礼,第3、第4、第5队学生时在武汉执行警戒任务中,也宣布毕业。蒋介石清洗、屠杀共产党人,军校变质。六〖〗广州黄埔南京〖〗1926.7.

  1928.3.〖〗1926.12.

  1928.4.13. 〖〗1929.2.

  1929.5.〖〗7183534〖〗原招生4400余名,因政变中途多退学。1928年5月改校名“国民革命军军官学校”。

  由杭州军训班合并而成。改称“中央陆军军官学校”。七〖〗广州黄埔南京〖〗1928年初1928年初〖〗1928年冬1928年冬〖〗1929.9.

  1929.12.〖〗666852〖〗为收容报考者而设。1929年9月改校名“国民革命军黄埔军官学校”。南京本校亦收容黄埔本校生及由杭州军训班等合并而编成。采取委员制。八

  在大陆时间最长的成都时期(5)

  〖〗南京

  〖〗1930.5.

  〖〗1931.5.

  〖〗1933.5.

  1933.11.〖〗505

  1240〖〗改学制为3年,采取德国式教育。教育长:张治中九〖〗南京〖〗1931.3.〖〗1932.5.〖〗1934.5.〖〗654〖〗多在豫鲁晋陕辽等省招生。1933年6月恢复校长制。十

  〖〗南京

  〖〗1933.9.

  〖〗1934.9.

  〖〗1936.6.

  1937.1.〖〗940

  621〖〗系入伍生团正取生。

  系入伍生团备取生。十一〖〗南京〖〗1934.9.〖〗1936.1.〖〗1937.8.

  1937.10.〖〗605

  664〖〗系入伍生团正取生。1937年春,教育长张治中辞职。

  系入伍生团备取生。1937年5月陈继承继任教育长。续表

  期数〖〗本校

  驻地〖〗入校

  时间〖〗升学

  时间〖〗毕业

  时间〖〗毕业

  人数〖〗重 大 事 件十二〖〗南京〖〗1935.9.28.〖〗1937.1.28.〖〗1938.1.20.〖〗740〖〗日军占领南京,军校西迁。本期毕业于武昌。十三〖〗南京〖〗1936.9.1.〖〗1937.11.1.〖〗1938.9.16.〖〗1412〖〗于庐山举行升学典礼,军校由湘入川。本期毕业于四川铜梁。十四〖〗四川铜梁〖〗1937年冬

  1937.10.

  1937.9.〖〗1937年冬

  1937.10.

  1937.9.〖〗1938.1.

  1939.9.

  1939.1.〖〗669

  1510

  1520〖〗系第1总队。毕业于铜梁安居镇,与成都分校合并。

  系第2总队。毕业于铜梁。

  系第3总队。是成都分校学生,毕业于成都。十五〖〗成都〖〗1938.1.〖〗1938.1.〖〗1940.7.21.〖〗1831〖〗招考于武昌,毕业于成都。内有代训空军生272人。十六〖〗成都

  铜梁

  成都〖〗1938.10.

  1938.10.

  1939年春〖〗1938.10.

  1938.10.

  1939年春〖〗1940.12.

  1939.10.

  1940.4.〖〗1694

  1629

  1165〖〗系第1总队。内有代训空军生97人。驻成都南较场。

  系第2总队。驻铜梁。

  系第3总队。驻成都北较场。十七〖〗成都

  铜梁

  成都〖〗1940.4.15.

  1940.5.6.

  1940.7.13.〖〗1940.4.

  1940.5.

  1940.7.〖〗1942.4.

  1941.11.20

  1942.2.15.〖〗1527

  1374

  1030〖〗系第1总队。驻成都西较场。

  系第2总队。驻铜梁。

  系第3总队。驻成都北较场。十八〖〗成都〖〗1941.4.1.

  1941.11.25〖〗1941.4.

  1941.11.〖〗1943.2.

  1943.10.8.〖〗1215

  1237〖〗系第1总队。驻成都草堂寺、青羊宫等地。

  系第2总队。1943年5月教育长陈继承外调,万耀煌继任。驻南较场。十九〖〗成都〖〗1942.12.25〖〗1943.12.〖〗1945.4.14.〖〗1900〖〗本期学生多招收于被日军占领区。续表

  期数〖〗本校

  驻地〖〗入校

  时间〖〗升学

  时间〖〗毕业

  时间〖〗毕业

  人数〖〗重 大 事 件二十〖〗成都〖〗1944.3.20.〖〗1944.8.20.〖〗1946.12.25〖〗1116〖〗并入昆明第5分校。1945年秋,撤总队制。1946年元旦改校名“陆军军官学校”。二十一〖〗成都〖〗1944.5.

  后陆续入校〖〗1944.5.

  后陆续升学〖〗1947.8.28.

  1948.6.16.〖〗550

  5488〖〗系步兵第1、第2大队。

  1946年4月,教育长万耀煌外调,军校第1期毕业生关麟徵继任。本期内多含西安督训处生。二十二〖〗成都〖〗1947.7.

  在大陆时间最长的成都时期(6)

  1948.7.〖〗1947.12.

  1948.12.〖〗1949.3.

  1949.7.〖〗1538

  1839〖〗系第1总队。恢复总队制。1947年冬,蒋中正免兼校长,关麟徵继任。

  系第2、第3总队。其中第3总队865人。二十三〖〗成都〖〗1948年8月后陆续入校〖〗1949年10月仓促升学〖〗1949年12月4日仓促毕业 〖〗1473

  712

  820〖〗系第1总队。1949年9月7日关麟徵调任陆军总司令。

  系第2总队。1949年9月20日军校第1期毕业生张耀明任校长。

  系第3总队。

  本期为在大陆最后一期,12月中旬结束于四川大邑县一带地区。本期学生大部起义。

  洛阳分校汉中办公地——古汉台望江楼黄埔军校在各地还开办有10多处分校,主要有潮州分校、武汉分校、南昌分校、成都分校、洛阳分校、南宁分校、长沙分校、广州分校、昆明分校、西安分校、迪化分校、武当山分校等。这些分校皆遵照本校教育大纲实施教学,共约有12.5万余名毕业生。加上黄埔总校的52400多名毕业生,黄埔军校在大陆时期共约有毕业生18万余人。有资料统计,黄埔军校毕业生在抗日战争中牺牲两万余人。

  在此需要说明的是,自从黄埔军校创办后不久,关于“黄埔军校”一词,就有狭义与广义之分的争论,再加上国共两党的政治争端,军校迁往台湾后的冠名问题,更使这一概念模糊不清,难以确定。一般说来,从狭义的地域概念上来讲,1924年在广州黄埔长洲岛上创办的“中国国民党陆军军官学校”,及1926年改组的“国民革命军中央军事政治学校”,因校址在黄埔,故俗称为“黄埔军校”。在黄埔岛上,军校共招收培育了前4期学生。北伐战争开始后招收的第5期学生,随营训练,此期之后的大部分学生并不在黄埔岛本校学习和生活,因此,有人认为狭义上的“黄埔军校”不应包括这一期及此后的学生。“黄埔军校学生”的内涵,仅限于在广州黄埔招收并在此地学成毕业的学生。从军校沿革体制上的广义概念来讲,则要宽泛得多。该校于1928年3月迁往南京,改名“中央陆军军官学校”,招收第6期学生,广东黄埔军校虽然也在招生,但不久被并入南京军校。1937年军校又迁往四川,直到1949年再迁台湾。这一阶段,人们又通常把这所军校简称为“中央军校”或“军校”。由于该校一直延续自1924年始于广州黄埔招生时的期数,如到1949年大陆解放时毕业的学生为第23期,所以,人们把不同时期设在广州、南京、成都以至于今日台湾的这所一脉相承的“军校”,统称为黄埔军校。本书采用的即是这种广义上的“黄埔军校”。

  另外,在此有必要一提的是同时代还有一个曾以正宗“黄埔军校”自居,也冠名“中央陆军军官学校”的军校,这就是汉奸汪精卫政权拼凑的伪中央军校,是那个特殊时代产生的军校怪胎。汪精卫投降日本后,1941年春在南京光华门外工兵学校旧址,成立了一个“中央陆军军士教导团”。其成员多是从南京、北平等地骗来的无业游民,还有一批从各个战场上溃败下来的散兵游勇,人数有2000多人。这个“教导团”当然不能满足汪精卫的胃口。不久,汪伪政权又在工兵学校旧址挂起了“中央陆军军官学校”的招牌。汪精卫依照蒋介石好为人师的样子,也兼任了该校的校长。 学校的招牌是打出来了,而且机构很庞大,设立了校务委员会、教育长、教务处长、政训处长、总务处长、入伍生团团长、教官等,几乎和黄埔军校类同。学校有了,却没有学生。按原设想,汪精卫要在沦陷区招收1000名高中毕业的男青年为他的开门弟子。为此,学校各部门在南京、北平等地纷纷设立招生处,各显神通,然而报考的人还是寥寥无几。眼看报名截止日期已到,万般无奈下,汪精卫只好让“军干教导团”的学兵前来应试充数。放榜之时,考生的成绩低得惊人,100分为满分,而能达50分者即可列入上等,最后以平均30分算及格的变通办法,勉强凑够人数。

  在大陆时间最长的成都时期(7)

  1941年9月28日,南京伪政权的“黄埔军校”开学。汪精卫俨然以国民党及其政府的“正牌”自居,升青天白日旗,唱黄埔军校校歌,只是改动了几个字,所立校训改为汪精卫亲笔书写的“智深勇沉”。课程设置和黄埔军校一样,有学科、术科等,教材多是黄埔军校的老课本,也有从日本翻译来的“新”课本。武器器材则由日本人提供,大多为日本明治年间的产品,这些即使在国民党军中,也大多属于淘汰的武器。军校第1期毕业,第2期的招生与其说招生,不如说是“抓生”,大部分学生都是招生委员们,分赴苏、浙、皖3省通过拉壮丁的形式抓来的。后来的第3期也是如此。第3期还没有毕业,日本宣布投降。汪精卫的伪中央“黄埔军校”也就寿终正寝了。

  “庙堂尚在,神已走远”的台湾时期(1)

  1949年底,蒋介石国民党政府退守台湾岛,立即着手恢复黄埔军校建制。选定1947年成立的“陆军军官学校台湾训练班”所在地高雄县凤山为黄埔军校校址,把原成都陆军军官学校迁至于此地,通常称为凤山军校,是台湾当局的军事高等学校。

  初到台湾时的蒋介石1950年10月,蒋介石在台湾凤山恢复陆军军官学校,任命罗友伦中将为校长,接续大陆时期黄埔军校的期数,招收第24期学生。就原台湾凤山国民党第4军官训练班设施复校,将原第4军官训练班特科总队及第19期学生总队改编为学生干训两总队,原教导营改为教导第1营。并成立第24期学生总队,1951年4月入学,训期约两年。8月,将国民党金门怒潮军政学校之官生改编为军校教导第2营,续黄埔军校第24期。在建立总队的同时,又建立各种短期培训班。

  也许是巧合,黄埔军校学生每逢“4期”时都有大的社会动荡、军校变化等异常事情发生,如第4期、第14期学生就是在风云突变中完成学业的。台湾凤山黄埔军校(陆军军官学校 )第24期即为复校第1期。开学那天,蒋介石训话说:“当年我们以一个黄埔军校打败了军阀,又几乎打败了共党,还打败了日本。今天我们也同样要以一个黄埔军校来光复大陆。只要黄埔军校办好了,国家就有希望。”这是那几年他经常挂在嘴边的几句话,在退守台湾大败之初,蒋介石的确也想不出更多的道理来说服人。他没有多讲话,而是带头振臂高呼口号,以振奋士气。

  1952年3月,第25期学生入学。1953年9月,第26期学生入学。从1950年复校,到1953年第26期入学,可谓是台湾黄埔军校时期的初创阶段。

  1954年10月,军校招训第27期学生。自本期始,军校改行新制教育,延长学制为4年。以普通大学学期为模式,以哲学、科学、兵学为教育主要内容,以“造就文武合一、术德兼修之现代军官”为目标。并采取美式教育,课程以美国西点军校为蓝本,分军事教育与学年教育。军事教育又称夏季训练,即于每年夏季实施10周的军事训练;学年教育,与普通大学教育相同,尤以理工学科为重,并授之政治思想教育等。毕业后分配到军队基层工作,除颁发军校毕业证书外,并授予理工学士学位。1961年至1974年间,军校仍标榜传承“黄埔革命精神”,坚持“军事训练第一”,希望把军校培养成“以枪杆子为主体”的军事学府。1966年11月17日,专修军官班第1批学生入校学习。

  黄埔军校自1927年变质,特别是迁台后,教育质量大大下降,由往日名扬四海的黄埔鼎盛时期,渐渐跌入了默默无闻的惨淡经营境地。特别

  蒋介石题写校名的台湾凤山黄埔军校大门(2004年摄影)

  是在办第31、第32期后,由于接受了美国顾问团的教育方法,原黄埔特色渐渐被冲淡,声誉每况愈下。国民党要人蒋纬国在1980年10月的一次座谈会上感叹道:“由于美军顾问团来后,才取消原制而重新接受美制。现在我可以说,打从接受美制之后,我们的建军就一落千丈,这是令我痛心万分的事。”(台北出版《近代中国》第25期)

  1975年蒋介石去世后,台湾政治出现新的变化,军校教育也出现相应的变动。反映在教育内容上,主要表现为军民合一,军事教育内容大为弱化、减少,加强了民用、通用知识和技术的学习。与以往的军校教育不同,后来的军校教育改变,主要是回归大学法,4年8学期需要修满128个学分。分4年制大学部和3年制专科部。大学部招收17至22岁高中毕业生,培训4年,毕业后任用中尉,服役10年,期满后除志愿留营者外,还应延长服现役3至5年。专科部招收18至25岁高中毕业生,培训3年,毕业后任用少尉,服现役4年。

  1975年入校的学生,修业期限延长为4年3个月,第1至第7学期全部学习普通学科,第8学期才实施步兵班、排战斗教练及步兵连编制兵器训练。1978年专科班第1期入学,修业年限两年6个月。1991年,为符合大学法之规范,学年教育改为4学年8学期,军事教育利用寒、暑期实施。除共同必修课程外,适度增加专长课程,“以符建军实际需要”。1994年,军校在台湾招收第1期女生。1997年10月,招收第1期大学储备军官训练团学生。1999年1月,军校教育获台湾“教育部”核准,在教育内容上更加与社会接轨,设立电机、机械、土木、管理科学、物理、化学、资讯与政治8个学系。

  “庙堂尚在,神已走远”的台湾时期(2)

  军校一年级采取不分流的“通识教育”,也就是不分系,让一年级新生可以充分认识各系的特色,二年级时再分系教育。军校大学部设有土木系、电机系、机械系、资讯系、化学系、物理系、政治系与管理科学系。配合课程所需设立的学系,还有文史系、外文系等。

  1950年冬,蒋介石在台湾检阅部队。

  在第一年的不分科教育中,为适应未来军旅生涯的需要,军校着重加强学生英语能力的培养。在第一年的学程中,语言、课业表现优异者,有希望获选送往美国军校就读。除英文训练外,通识教育还有军事必修课程,如测量、航空摄影(地图空照)。此外如车辆工程教学,让学生能深入认识机械化对现代陆军的重要性。导弹系统教学,则让军校学生对现代科技战争有基本认识。在升入军校二年级后,军校生面临的第一个课题就是选系。选系与未来毕业后的兵科,如步兵、炮兵、装甲兵、化学兵、工兵、通信兵与航空兵等有关。在选定所属系后,紧接着要进行选课,开始学科的另一个重要阶段。

  在军校生活中,陆军军官军校的体能训练较其他军校的学生多彩多姿。军校的体能训练课程,除一般的运动项目外,还增加如拳击、擒拿、夺刀夺枪等全方位近战的格斗项目。

  蒋介石和蒋经国在台湾在军校的4年生活中,基础军事训练是重要一环,也是本军校比海军军校与空军军校要更为着重加强的部分。这些课程包括中外重要军事思想、战史、陆军基本战术、战备与部队训练规定、教学原则与教官训练、兵科见学与特战训练等。另外,领导与统御指挥能力的提高也是重要一课。军校三年级开始学习指挥、领导统御方法,学生们在领导与被领导之间,学习指挥之真谛。到了军校四年级时,课程上转为理论与实践、思考与实做的结合,加重了实验的分量。

  军校为锻炼学生的体能与胆识,特别在学校设置攀岩场,让学生由体能训练中兼顾胆识与智能的培养。军校的目标是训练未来陆军的军官,在现代化的武器装备逐渐引进台湾后,军校的教学较过去更重视科技训练,让陆军军官更能成熟地面对未来的战场环境。

  在台湾,陆海空三军军官绝大多数(特别是海空军)都是由陆、海、空3个军官学校毕业的。三军军校是台湾正规军官最重要的来源,也是培养三军军官最重要的摇篮。凤山军校主要培育陆军军官,学生来源于3个方面:陆军正期学生、预备军官团学生与专科班学生。

  进入21世纪后,台湾黄埔军校整体教育,主要以大学教育、军事训练、体能锻炼、武德陶铸为内容,确立学生以“对国家忠诚、责任、荣誉及伦理”为核心价值,“使之具备宏观视野之通识涵养及思维缜密之协调能力,以培育军事专业之领导人才”。自2000年9月以后,修订正期生修业年限为4学年、专科生为两学年,于7月毕业。2001年,开放正期应届毕业生10%员额就读“国立研究所”,以吸引社会优秀青年就读军校,但是,军校声誉早已是今非昔比。

  黄埔军校的创建人之一蒋介石,一生头衔多得不计其数,但他最喜欢的称呼还是让黄埔军校毕业生尊称他为“校长”,尽管后来他不再兼任校长一职。黄埔军校在大陆的25年期间,蒋介石任校长长达23年。此后,特别是到了台湾时期,黄埔军校校长一职就如走马灯一样,频繁轮换,面孔常新,但有一个共同之处是历任校长均毕业于黄埔军校,简况如下:

  任別〖〗任期 (年、月)〖〗姓名〖〗学籍〖〗籍贯首任〖〗1924.5.~1947.10.〖〗蒋中正〖〗保定讲武学堂〖〗浙江省奉化县第02任〖〗1947.10.~1949.9.〖〗关麟徵〖〗黄埔1期〖〗陕西省户县第03任〖〗1949.9.~1949.12.〖〗张耀明〖〗黄埔1期〖〗陕西省临潼县 第04任〖〗1950.8.~1954.8.〖〗罗友伦〖〗黄埔7期〖〗广东省梅县第05任〖〗1954.9.~1957.3.〖〗谢肇齐〖〗黄埔6期〖〗福建省武平县 第06任〖〗1957.4.~1961.12.〖〗徐汝诚 〖〗黄埔6期〖〗浙江省余姚县 第07任〖〗1962.1.~1965.3.〖〗艾靉〖〗黄埔4期〖〗湖北省武昌县 第08任〖〗1965.3.~1970.3.〖〗张立夫〖〗黄埔8期〖〗浙江省峡县 第09任〖〗1970.4.~1973.2.〖〗林初耀〖〗黄埔10期〖〗广东省兴宁县 第10任〖〗1973.2.~1976.3.〖〗秦祖熙〖〗黄埔11期〖〗湖北省黄冈县第11任〖〗1976.4.~1977.12.〖〗言百谦〖〗黄埔16期〖〗浙江省新昌县 第12任〖〗1977.12.~1979.12.〖〗许历农〖〗黄埔16期〖〗安徽省贵池县 第13任〖〗1979.12.~1981.6.〖〗朱致远〖〗黄埔16期〖〗安徽省阜阳县 第14任〖〗1981.7.~1983.6.〖〗卢光义〖〗黄埔22期〖〗湖南省益阳县 第15任〖〗1983.7.~1985.6.〖〗 黃幸强〖〗黄埔22期〖〗湖南省安乡县 第16任〖〗1985.7.~1986.12.〖〗 黃耀羽〖〗黄埔24期〖〗广东省合浦县 第17任〖〗1986.12.~1989.6.〖〗 汤元普〖〗黄埔29期〖〗江苏省邳县 第18任〖〗1989.7.~1991.6.〖〗胡家麒〖〗黄埔30期〖〗江苏省淮阴县 第19任〖〗1991.7.~1993.9.〖〗 杨德智〖〗黄埔33期〖〗福建省林森县 第20任〖〗1993.9.~1996.7.〖〗 马登鹤〖〗黄埔29期〖〗辽宁省沈阳市 第21任〖〗1996.7.~1997.7.〖〗 童兆阳〖〗黄埔34期〖〗浙江省兰溪县 第22任〖〗1997.7.~1998.1.〖〗 丁渝洲〖〗黄埔35期〖〗山东省日照县 第23任〖〗1998.1.~2002.2.〖〗张岳衡〖〗黄埔34期〖〗辽宁省辽阳县 第24任〖〗2002.2.~2005.6.〖〗杨国强〖〗黄埔41期〖〗河南省新野县 第25任〖〗2005.6.~ 〖〗王根林〖〗黄埔40期〖〗湖北省浠水县 晚年蒋介石在台北与孙子们一起玩战争游戏黄埔军校的起源本来是国共两党合作的产物,共产党和国民党都十分珍惜这段历史。台湾原来只有国民党一党专政,但是后来的台湾执政者搞“台湾独立”,不承认台湾是中国的一部分,要和大陆脱离关系,因此也企图割断黄埔军校的渊源历史。对这一点,台湾的国民党和大陆的共产党都表示坚决地反对。台湾的黄埔军校现在名称仍称中央陆军军官学校,在校学生仍依次称为黄埔军校多少期学生,然而,这只不过是延续了原来的名称,只是个表面形式而已。军校由“台湾独立”运动的那批人主持后,校领导人公开支持搞“台独”,与原先国民党主持的军校教育发生了严重地脱节,不仅在教学内容上要与原来的黄埔军校彻底割裂,有人甚至公开提出要把学校名称也彻底改掉,连所谓的表面形式也不要了。但这些人苦于各方面的压力,毕竟改校名之事违背历史潮流,只能是暗中变化着手法减少、弱化台湾军校与黄埔军校的历史联系。

  “庙堂尚在,神已走远”的台湾时期(3)

  2004年6月,黃埔建校80周年之际,台湾黄埔军校进行了隆重的系列庆祝活动,举办了现代化陆军简介、陆军美展、教育成果展、黃埔师生书画展、建军邮展等多项展示,以呈现台军陆军现代化建设的新风貌、文艺创作以及军事教育下军校学生的生活与学习情况,并广邀各界来宾参观。但是,由于受“台独”势力“去中国化”的影响,台军国防部正准备整并军校,计划把黄埔军校合并入别的军校,使得黃埔军校这次校庆活动蒙上了阴影。因此,台湾一些新闻媒体报道这次校庆时,担心这很可能是最后一次以黃埔军校的名义单独举行校庆,提出了“难道说黄埔军校80岁寿终正寝”的质问。

  2006年,台湾凤山黄埔军校毕业的是第75期学生。时任校长王根林,为第25任黄埔军校校长,该校第40期毕业,曾任步兵学校校长、国防部人次室次长、陆军总部参谋长,2005年6月调任黄埔军校校长。

 


各国军力和装备数据均收集整理自互联网公开资料,如有侵权,及时告知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13205817931 邮箱:490598403@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