战争的持久统一性·第十一
出自————《统帅决胜之道》
出自————《现代军事理论》
在本书中,我们同战士们一起走过了两千多年的历史。我们的战友们包括罗马军团的士兵、蒙古骑兵、拿破仑时代的军人、美国南北战争中的叛军和北方佬、第一次世界大战中的英国兵、阿拉伯的劳伦斯手下的贝都因人、中国的革命者、英国被称为“沙漠跳鼠”的装甲师士兵、隆美尔的非洲军团和麦克阿瑟的仁川入侵者。
不管武器多么不同,其机动能力相差多么大,所有这些时代的士兵们所追随的指挥官都必须克服几乎完全相同的障碍。
现在也许应当做的一项工作是,总结我们所考察过的战役中的教训,证明在我们所研究过的两千年兵法中始终不变的战略原则。这将向我们表明,战争具有一种同一性,超越了时代和科技的发展,它使得公元前210年的西庇阿的任务同1991年指挥沙漠风暴行动的施瓦兹柯普夫的使命实际上是相同的。
战争仍然是一门艺术,而不是一门科学,尽管从有组织的社会出现以来,取得了大量的武器发明,建立了庞大的军火工业,科技的发展一日千里。我们已经看到,虽然战争的原则很简单,任何人都能学会,但是每项原则的应用却要求人们专心致志、技艺高超、小心谨慎、我们看到,高明的统帅们认识到,在一个具体情况中,应用一项原理能够取胜,而另外一项同样合理的原理却可能带来灾难。仅举一例:南方邦联军如果抱成一团并处于消极状态,便会灭亡;面对这一情况,罗伯特·李和“石壁”杰克逊违反了集中兵力原则,把部队分散开来,以实施另外一项原理,即部分兵力出人意料地袭击敌人后部。这样一来,他们便于1862年夏季在塞肯德马纳萨斯打了胜仗。
让我们根据前面几章中的实例说明,不同时代的高明统帅们如何应用兵法中的一些突出的原则,并且表明这些原理是不变的,尽管它们在其中得到应用的情况发生了深刻的变化。
出其不意,攻其无备
公元前217年,汉尼拔率其军队穿过托斯卡尼的阿努斯河畔险恶的沼泽地,而不是从正面迎战罗马军队。罗马人没有料到这一招,所以没有封锁这条道路,使得汉尼拔得以在罗马军队背后出现,占据了通往罗马的一条畅通无阻的道路,从而迫使罗马人放弃其有利地势,追击迦太基人。汉尼拔在特拉西梅诺湖畔设下埋伏,袭击了慌乱中的罗马人,几乎使之全军覆没。
位于西班牙的迦太基人认为西庇阿会袭击他们的军队,因而没有守卫其首都和主要港口新迦太基。西庇阿于公元前209年夺取这座城市,切断了同迦太基的主要海上联系,使得几个西班牙部落倒戈到罗马人一边,很快就使迦太基人陷于战略上的守势。
1220年,成吉思汗猛烈攻击了土耳其斯坦的锡尔河沿岸城市,从而使花剌子模军队的注意力集中在那里。此时,他率领一支蒙古军队穿过被认为不可逾越的克孜勒库姆,以夺取敌人后方远处的不花剌,从而孤立了花剌子模首都萨马尔干,阻止了南来的增援。蒙古人一举攻克萨马尔干,摧毁了花剌子模帝国。
1862年,两支联邦军部队向弗吉尼亚州的谢南多厄谷地中的斯汤顿挺进;与此同时,由麦克道尔率领的另外一支联邦军部队则从弗里德里克斯堡进军,以增援等待与其会师、共同进攻里士满的麦克莱伦。“石壁”杰克逊没有迎战这三支部队中的任何一支,而是赶到蓝岭山脉以东的一处铁路汇合点。联邦军领导人以为他可能会北进,因而命麦克道尔停止前进。杰克逊未发一枪就使麦克道尔部失去作用,并使麦克莱伦对里士满的进攻推迟。这时,他回到谢南多厄谷地中,迫使一支联邦部队退入亚巴拉契山脉,使另外那支部队陷于孤立,很容易受到他的打击。
1940年,当德国大军袭击荷兰和比利时的时候,英法两国的机动部队急忙北进,以阻止德军的挺进。早已料到这一招的曼施泰因说服希待勒,派其绝大部分装甲部队越过被认为不可逾越的阿登高原,去夺取仅由杂牌军守卫着的色当。这样一来,德国装甲部队便可以几乎不受任何阻挡地长驱直入,到达英吉利海峡,使赶到比利时的同盟军队落入陷阱,使法国必败无疑。
迂回包抄,攻敌后部
1796年,拿破仑率领其部分军队在意大利北部波河畔的瓦伦扎示威,从而使奥地利军队的指挥官相信,那里是法军的唯一目标,把奥地利的守卫部队吸引到此处。然后,拿破仑率主力部队沿河而下,来到皮亚琴察,从而破坏了敌人所有可能的防线,迫使奥军放弃除曼图亚之外的整个意大利北部。
1862年,“石壁”杰克逊使联邦军司令班克斯相信,他即将从正面攻打谢南多厄谷地中的斯特拉斯堡;而班克斯的绝大部分军队都集中在那里。但实际上,杰克逊却翻过马萨纳滕山,夺取了敌后的弗兰特罗亚尔,切断了同华盛顿的直接的铁路联系,迫使联邦军部队溃不成军地撤退。
1918年9月,英国的艾伦比将军在巴勒斯坦佯攻土德两国军队的东部战线,实际上却出人意料地攻击了地中海附近的西侧前线,突破敌人防线,形成一个巨大缺口。这时骑兵和装甲车从这个缺口冲过去,迅速穿过沙龙平原,夺取了卡尔迈勒山上的关隘,封锁了土耳其人的所有铁路线和北撤路线。土德两国军队在试图向东退入约旦河谷时崩溃。英国和阿拉伯军队攻克叙利亚的大马士革,并进一步向前推进,迫使土耳其于10月31日投降。
1941年初,跟在19辆坦克后面的一支英军部队绕过正沿利比亚海岸公路撤退的意大利部队,在贝达福姆建立了一条战略封锁线。在此处,英军装甲兵摧毁了试图撤退的大多数意军坦克。由于失去坦克的支援和退路被切断,其余的意军投降了。
占领中央位置
1796年,意大利战役的战幕一拉开,拿破仑就在热那亚以西的亚平宁山脉中使自己的军队处于皮耶迪蒙特军和奥地利军之间,从而得以各个击破。后来在卡斯蒂廖内,他使自己的军队处于两个奥军主要进攻纵队之间,击溃其中之一,然后打败另一个。
1862年,“石壁”杰克逊进军谢南多厄谷地中的共和港,从而阻止两支联邦军会师,然后攻击其中一支部队,迫使其后退,从而使得另外那支联邦军也撤退了。
遵循“分进合击”原则
虽然这一术语是法国18世纪军官皮埃尔·博塞创造的,但是在1241年蒙古对欧洲的入侵中,速布台就采用了这一原则。一个蒙古骑兵纵队向西很快地攻入喀尔巴阡山脉以北的波兰和德国,从而吸引所有敌军集中到这一地区。与此同时,速不台向多瑙河畔的布达佩斯派出了3个纵队,一个纵队从北面兜一个大圈包抄,另一个纵队从南面穿过特兰西瓦尼亚,第三个纵队直取这座城市。这些相距很远的分别突破使奥地利等国军队无法与匈牙利人会合。即使一个纵队被阻挡,其他部队也能到达布达佩斯。几天后,蒙古人就歼灭了已经毫无援助的匈牙利军队。
1796年,在意大利战役之初,拿破仑命令各纵队从前线上一些相隔很远的地点前进;他明白,敌人不能同时无处不在,假如一个法国纵队受阻,其他纵队能够继续前进,去夺取敌入的重要阵地。一待主要的抵抗力量被摧毁,拿破仑就采用了这一原理的一个变种,即派3个纵队,彼此相距一天路程,进攻皮耶迪蒙特首都都灵。每个纵队,像一只章鱼摇动着的触角,能够抓住其道路上的任何敌手,这时其他纵队就能够包围上来。这一威胁使皮耶迪蒙特政府俯首称臣。
1864年,联邦军的谢尔曼将军在夺取亚特兰大之后,兵分几路穿越佐治亚州。南方邦联的守军不知道北方军队是瞄准了东北方的奥古斯塔,还是东南面的梅肯,因而分兵把守两地。谢尔曼从这两地之间穿过,夺取了萨凡纳。当谢尔曼掉头向北攻入南卡罗莱纳州时,邦联军吃不准他的目标是查尔斯顿还是奥古斯塔。谢尔曼又从两地之间穿过,攻占了哥伦比亚,从而迫使叛军放弃了奥古斯塔和查理斯顿。最后,邦联军又是不知道谢尔曼是向夏洛特还是威尔明顿进军。而他却夺取了两地之间的斐德维尔,然后进军戈尔兹伯勒;这时,他已经把南方邦联的后方摧毁殆尽,迫使战争停止。
1935年初,在中国中南部的贵州省,中国共产党的军队腹背受敌,遭到由蒋介石指挥的占有巨大优势的国民党军进攻。共产党领导人毛泽东命令一个纵队佯装向西直取贵州省会贵阳。这样一来,就把从他背后逼进的全部国民党部队吸引开了。这时,毛迅速向东北进军,使蒋以为他打算进人湖南省,便把一支庞大的国民党军留在湖南边界地区。可是,毛转向西北方向,袭击了他的真正目标、贵州北部的遵义;他几乎没有遇到任何抵抗,就夺取了该地。虽然毛未能像他所曾希望的那样在遵义建立一个根据地,或者渡过长江上游,进入中国西部省份四川,但是他已经大大分散了蒋的兵力,以致于当他沿旧路返回,进军西南省份云南时,国民党军无法集结起来对付他。
进行会合式的战术打击
这是实战方案的精髓,是通过把进攻力量分成两个或更多部分同时攻击目标来实现的。这一方案的最了不起的实例之一是公元前216年在坎尼发生的战斗。汉尼拔命其不大可靠的高卢和西班牙士兵作为阵势的中央部分向前推进,与此同时,令两侧的比较可信赖的非洲步兵停止前进。当罗马人逼迫这条凸出的战线后退时,汉尼拔派其非洲兵攻击罗马人的两侧。与此同时,迦太基骑兵在赶走罗马骑兵之后,袭击了罗马军的后部,切断了它的退路。这是历史上最了不起的歼灭战:7.6万罗马人有7万阵亡。
公元前206年在西班牙的伊利帕,西庇阿出其不意地以这样一种阵形组织其只有迦太基人的阵线一半宽的、兵力也只及其一半的军队:他把他的不可信赖的西班牙新兵放在中央,把坚强的罗马军团士兵置于两翼。而吉斯艾则把他的迦太基王牌正规军放在中央。把比较虚弱的西班牙步兵置于侧翼。西庇阿命其西班牙兵缓慢地进攻迦太基正规军,将其牵制住,同时派其罗马军团士兵快速前进。在接近敌人前线时,罗马士兵们从斜刺里进攻了西班牙兵的前部和两侧,将其彻底粉碎,迫使中央位置上的迦太基正规军——他们根本未与敌人交战——溃败。
1796年在意大利北部的卡斯蒂廖内,拿破仑展示了其“具有战略意义的战法”,即“包围、突破和扩大战果”;他靠这种战术打了许多胜仗。他的第一步做法是以一场正面进攻牢牢地牵制住敌人,并吸引敌人的所有后备力量。然后,他派一支强大的部队从侧翼迂回,袭击敌人的给养供应线和撤退路线。敌人指挥官不得不派兵反击,因而削弱了侧翼防线的一部分。拿破仑能够在战斗之前确定这一点的方位,事先在其对面阵线上集结一支强大的突破力量。这支部队在这个薄弱点上打开一个缺口,然后骑兵和步兵从这个缺口拥入,从而破坏敌军的力量均衡,造成其溃败或解体。
结论
高明的统帅,不论有意还是无意地,都试图遵守孙子在差不多24OO年前阐述的一条箴言:“不战而屈敌之兵,善之善者也。”当然,这是一个理想,在实践中很少能够实现。但是,高明的统帅们几乎总是千方百计地打击对敌人来说至关重要的、但没有防卫或者防卫力量薄弱的目标,从而尽量缩小自己将会遇到的抵抗力量。
他们有时通过攻击敌人后部来做到这一点,成吉思汗、拿破仑和“石壁”杰克逊使这一做法遐迩闻名。有时他们袭击敌人虚弱的侧翼,譬如西庇阿在伊利帕就是这样做的。还有时,他们兵分几路,使敌人对其意图迷惑不解。速布台和谢尔曼靠着这一方案征服了大片领土。
一位高明的统帅必须使对手以为他瞄准一个目标,而他的实际目标却是别处;抑或,他必须迫使对手为保住一地而让出另外一地。鉴于没有任何指挥官愿意暴露自己的弱点,所以高明的统帅必须智取敌军。因此,历来的伟大将帅们都实行了“石壁”杰克逊于1862年阐述的策略:对敌人,要“迷惑、引入歧途和出其不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