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战奇略第十卷之变战
【提示】
本篇以《变战》为题,旨在阐述因变制敌、灵活用兵的作战指导原则问题。它认为,指导作战的法则,最重要的是能够适应变化的情况而克敌制胜。用兵作战,必须先明敌情而后行动。敌情无变时,要等待其变化;敌情已变时,则须根据新情况采取新的相应对策。辩证唯物主义认为,世间一切事物都是在不停顿的发展变化之中,而作为事物发展的特殊形式的人类战争,也不例外,它既没有一成不变的情况状态,也没有固定刻板的发展模式。在复杂多变的战争中,交战双方的任何一方,要想保存自己、消灭敌人,只有依据客观实际,适应敌情变化,不同情况采取不同作战原则和战法,才能达成此一“存己灭敌”之战略目的。本篇正是基于此种认识,及以《变战》为题揭示了“兵家之法,要在应变”这一具有普遍意义的军事原则。可以认为,这是贯穿《百战奇略》全书的重要思想精华。
五代初期,后梁与晋(后唐前身)争夺魏州之战,梁军所以败于晋军,其重要原因之一,在于没能在作战实践中贯彻“要在应变”这一重要指导原则。当时,晋军已经进占魏州。梁军将领刘鄩根据晋军来势猛、兵力多,急于寻机同梁军决战的情况,采取了坚守莘县、伺机破敌的作战方针,并请求梁末帝朱友贞供给其足够军粮,以实现其固守待机、持久制胜的战略计划。刘鄩的这一指导方针,在当时贝、沧、邢、洺等州尚在梁军控制的情况下,无疑是较为切实可行的作战实施计划,倘若朱友贞能供应足够粮食支援刘鄩固守莘县、待机击敌,那么,最后夺回魏州并不是不可能的。然而,对作战一窍不通的朱友贞不但不采纳刘鄩的正确建议,相反,却讥讽和指责刘鄩请求军粮是意在“疗饥”,而不是待机破敌。
他不根据敌情实际,全凭主观瞎指挥,竟在决战条件和时机尚未成熟的情况下,一而再、再而三地强令刘鄩出战。刘鄩迫于圣旨难违的压力,率军自莘县北进至元城,突遭晋军前后夹击,结果七万梁军大部被歼,余众溃散,而刘鄩本人仅率数十骑兵仓皇南逃。显而易见,不从敌情实际出发,没能贯彻因变制敌的指导方针,这正是梁军作战失败的一个重要原因。
【译文】
大凡军事家的用兵法则,至关重要的是善于随机应变。鉴古及今而通晓用兵的,都是在采取作战行动之前,必须首先要分析判断敌情。敌情没有变化,就等待其变化;敌情如有变化,就乘其变化而采取相应的对策制敌。这样作战,才有利于取胜。诚如兵法所说:“能够根据敌情变化采取相应对策而取胜的,就叫做用兵如神。”
五代时期的后梁末年,魏博镇发生兵变,叛乱者囚禁了刚刚到任的节度使贺德伦并投降了据有河东地区的晋。晋王李存勖率军进占魏州,后梁大将刘鄩驻军于莘县,增修营垒,疏通护城河,从莘县至黄河修筑通道确保粮饷运输无阻,以期持久抗御晋军。但是,梁末帝朱友贞却下诏书命令刘鄩立即出兵迎战晋军。刘鄩为此而上表奏请末帝说:“晋军是不容易打败的,应当等待敌情发生变化再决定进取之策。倘若有了适当时机,我怎么敢坐失良机而养患贻害呢?”梁末帝派遣使者前来向刘鄩询问与敌决战将采取什么对策,刘鄩回答说:“臣下没有什么奇计良谋。只要能供给我部每人百斗粮食,那么,等到粮食吃完的时候,也就把敌人打败了。”梁末帝一听,大发怒火地说:“将军留存这么多粮食,是准备治疗饥饿病吧?”接着,又派宦官前来督战。刘鄩见此便对部将们说:“大将受权出征在外,即使是皇帝命令有的也可以不接受。对敌作战只能根据具体情况而因变制胜敌人,怎么可以脱离敌情实际而预先想定取胜之策呢。现在我分析敌人士气正盛,难以轻易战胜它。对此,诸位以为如何?”众将领听后都要求出战,刘鄩见此情形只好沉默不语。一天,刘鄩又把诸位将领召集到军营门前,每人给一杯黄河水,命令大家把它喝下去。众人揣摸不透刘鄩的用意,有的遵命喝了,有的则推辞未喝。这时,刘鄩大声说道:“喝一杯黄河水都困难成这样,滔滔不尽的黄河流水能把它一下喝完吗?”众将听后脸色骤变。这时,李存勖派兵迫近梁军营门挑战,刘鄩仍然坚守不战。其后,梁末帝又多次派人催促刘鄩出战,刘鄩无奈,只好亲率万人进攻晋军营阵,俘虏了不少晋兵。可是,不一会,李存勖率领大军赶到,刘鄩见晋军来势迅猛,便不战而退。其后梁晋双方又激战于故元城,梁军在晋王李存勖和大将李嗣源、李存审所部的奋力夹击之下,惨遭失败,刘鄩本人幸免南逃。
【原文】
凡兵家之法,要在应变。好古知兵,举动必先料敌。敌无变动,则待之;乘其有变,随而应之,乃利。法曰:“能因敌变化而取胜者,谓之神。”①五代梁②末,魏博③兵乱,〔囚〕贺德伦降晋④。庄宗⑤人魏〔州〕,梁将刘鄩⑥乃军于莘县⑦,增垒浚池,自莘至河,筑甬道⑧〔以通〕饷。梁帝⑨诏鄩出战。〔鄩奏〕曰:“晋兵未易击,俟彼进取,苟得机便,岂敢坐滋患害?”帝遣使问鄩以决胜之策,对曰:“臣无奇谋,但人给十斛⑩粮,尽乃破敌。”帝怒曰:“将军留米疗饥耶?”又遣中使督战。鄩谓诸校曰:“大将专征,君命有所不受,临敌制变,安可预谋。今揣彼自气盛,难可轻克,诸君以为如何?”众皆欲战,鄩默然。〔他日〕,乃复召诸将列军门,人给河水一杯,因命饮之,众未测其意,或饮或辞。鄩曰:“一杯之难若是,滔滔河流,可胜既乎?”
众皆失色。时庄宗以兵压鄩营,亦不出。帝又数遣人促之,鄩以万人薄其营,俘获甚众。少顷,晋兵继至,鄩退。后战于故元城⑾,庄宗与李嗣源⑿、李存审⒀夹击,鄩兵大败。⒁
【注释】
①能因敌变化而取胜者,谓之神:语出《孙子兵法·虚实篇》。
②梁:即五代时期的后梁。朱温所建。
③魏博:即魏博镇,治魏州(位于今河北大名北)。
④晋:即五代时期后唐的前身。唐僖宗年间,沙陀族首领李克用因率兵助唐镇压黄巢起义,被任命为河东节度使,封晋王,坐镇晋阳(今山西太原西南)。后其子李存勖即王位,仍称晋。
⑤庄宗:指后唐皇帝李存勖。但在争夺魏州之战时,尚未称帝建唐,仍为晋王。
⑥刘鄩:后梁大将。密州安丘(今属山东)人。官至镇南节度使。
因与晋军争夺魏州作战失败,被梁末帝朱友贞杀害。
⑦莘县:今属山东。
⑧甬道:即两旁筑有墙垣的通道。
⑨梁帝:即后梁末帝朱友贞。
⑩斛:量器名,亦为容量单位,中国古代南宋以前,一斛为十斗;十斛当为百斗。
⑾故元城:地名。故址在今河北大名北。
⑿李嗣源:马本及各本皆误作“符彦卿”,今据史校改。其事迹详见《步战》注。
⒀李存审:马本及各本皆误作“李存勖”,今据史校改。其事迹详见《步战》注。
⒁本篇史例出自《旧五代史·梁书·刘鄩传》和《资治通鉴·后梁纪四》。